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协商议政 > 正文

市政协举行“香山文化与政协文史”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06年11月1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黄晓辉 陈彦 图/夏升权  
本报讯 11月9日下午,市政协港澳台侨、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香山文化与政协文史”的座谈会。来自我市的部分文史委员济济一堂,大家一致认为,政协文史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挖掘政协文史,是新时期弘扬和充实香山文化的重要源泉。 文史资料是一个地区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多年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积极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共编写了58期、约1000万字数的《中山文史》,内容涵盖了香山的历史名人、海内外成功人士的创业史和香山地区的社会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以及近代对中国历史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这部分文史资料丰富佐证和有力支撑了香山文化。挖掘、研究、编辑中山政协文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收集、研究、推介和弘扬香山文化的过程。 与会的委员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香山文化是维系海内外香山人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广大香山籍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眷恋家乡、认同中华文化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香山文化的概念来挖掘和推介地域文化,是中山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的时期里,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香山地区的文史资料,整合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使香山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闪烁出更为瑰丽的时代光芒。 附: [center][B]政协文史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center] [center]——“香山文化与政协文史座谈会”发言摘要[/center]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16][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485579853.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与会者畅所欲言[/color][/size][/align]   市政协副秘书长、港澳台侨和文史工作委员会主任:麦汝祥 [center][B]政协文史秉承香山文化精神[/B][/center]   香山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可谓人杰地灵。自南宋建县至今的850多年中,名人辈出,他们辉煌的奋斗史和光辉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据统计,香山县进士、知县以上者就有626位之多,近代历史文化名人也不下100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山才女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市华侨港澳名人物传编委会主编的《中山妇女名人选录》就记载有卢慕员、阮玲玉、郑敏之等56位名媛,她们都有着骄人的人生和耀眼的风采。在众多名人的影响下,香山人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香山文化。   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香山文化也是哲学、政治和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山人的精神凝聚力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思想源泉。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17][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491669104.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麦汝祥[/color][/size][/align]   政协文史秉承香山文化的精神,至今共编写了58辑约1000万字的《中山文史》,涵盖了历史名人、近代革命故事、香山风俗民情等多方面的内容。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国瑞先生编写的第30辑《岐海商涛》,翔实记载了中山的钱庄、当铺、糖果饼业、建筑、旅店业以及水上运输等工商经济发展的历史;李逻通先生编写的第41辑《水乡风情》以及刘居上先生编写的第52辑《阜峰岐水》记载了许多很有人情味中山风土人情等等,其中记载较多的则是世纪伟人孙中山的生平及族史。   中山文史的内容属于香山文化的构成部分,编辑政协中山文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收集、研究、推动、宣传和弘扬香山文化的过程。政协文史的编辑工作应当在传承当中有所创新。香山文化作为中山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海内外中山人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是中山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不断加以弘扬。只有继承了香山文化,才能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社会的强大推进力。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市人口计生局局长:张传永 [center][B]文史委研究香山文化具独特优势[/B][/center]   香山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与湖湘文化、徽州文化、江浙文化一样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分析和研究香山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无论是从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角度,还是从与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都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和吸纳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完全肯定的一点就是:香山文化所具有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性和对比性思考的理性色彩,和由此哺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香山文化中最独特的性质。正是这种特质孕育了孙中山等众多开风气之先的伟大人物。又是这种特质,容纳、鼓励和振奋了一批时代精英,从而扩大了香山文化的影响。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18][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492820039.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张传永[/color][/size][/align]   香山文化资源有以物态形式存在着的,也有以非物态的精神方式和心态方式大量存在着的。我们文史委在研究香山文化的历史资源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从久远的香山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典籍文献等方面去整理和研究,从历史传统、民间风俗和由重商意识、爱国传统、冒险精神、开放心态、包容性格构成的独特香山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去挖掘和分析。   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香山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它、弘扬它,不断赋以其新的精神和形式。我们的研究至少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淀、一种积累,离不开历史。二是要深入和广泛地挖掘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文字资料、口述史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尤其是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史资料,这些都是研究香山文化的最根本基础。三是要对研究力量进行整合,既要对本地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也要思考对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的学者力量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研究,要倚重民间社团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王小曼 [center][B]香山宗教在文化发展中地位特殊[/B][/center]   我们谈香山文化,如果避而不谈香山宗教文化,那是一大缺憾。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两点:一、香山宗教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香山宗教文化在我国宗教文化,乃至整个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山现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个宗教团体,可统计的教众约一千人,信众则无法统计。有各类宗教场所17处,还有400多处民间庙宇,这些处所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源源不息地反馈出当地经济、文化、艺术的信息。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19][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494381024.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王小曼[/color][/size][/align]   澳门和中山的渊源人所共知,谈到香山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就不能离开大香山的概念,不能离开澳门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宗教在澳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所发挥的作用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澳门开埠不久,天主教即传入澳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576年1月23日,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它统辖日本、印度、东南亚。天主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都是当时朝廷和各级官府的座上宾。最早将中国的典籍和西方的科技书翻译交流的,都是澳门教会的传教士,中国最早的油画家也是在澳门的宗教场所诞生的,而大三巴、风顺堂等建筑的艺术性,也对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香山佛教在香山文化史中也有值得浓墨书写之处。香山历史上高僧辈出,如一代诗僧苏曼殊就是香山人。澳门有佛教庙宇40多间,其中以普济禅院、菩提禅院最为著名。而坐落在我市城区南侧4公里处的古香林寺,始建于唐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该寺几经兴衰,特别是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目前已经荒废,但仍有唐代至今的各个朝代众多文物史迹遗踪。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落实,境内外乡亲纷纷呼吁重修这一古寺,市佛教界也申请恢复该场所。我局经深入了解,多方听取意见,认为古香林寺有着千年历史的积淀,很有必要恢复重修。重修之后必然会对古香林寺郊野公园建设的完整性和文化氛围,以及对名人城市文化底蕴的增强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而已在修复的白衣古寺,是全国唯一以白衣古寺命名的佛寺,迄今也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山现美美容美发学校校长:麦佩玉 [center][B]弘扬香山文化提升中山城市品位[/B][/center]   一个地方的文化,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就是这个地方人的性格和气质的体现。香山文化具有移民的特色,如果用一个女子来形容,香山文化就好比是一个“大家闺秀”:识大体、眼界宽;又如“小家碧玉”:可爱而温柔;还有勤劳而诚实的特征。我觉得香山文化具有“水的性格、山的庄严”,既有轻柔的一面,也有刚强的一面。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0][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495384090.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麦佩玉[/color][/size][/align]   弘扬香山文化的优秀特质,对不断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具有很大的作用。今日的中山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有共同建设名人城市、做文明人的理念。在香山的历史中,有那么多的典型人物可以供我们学习,有如慈善万人行等那么多的传播途径、展现方式和文化活动,这些无不体现出香山文化一直以来的熏陶。   当前,可以通过更通俗或流行的方式去传承香山文化的内涵并加以推广。例如出版香山名人的创业和成功历程的书籍、名人的日历、挂画等,也可以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让现今生活在中山的人们更深、更广泛地了解香山文化,并以香山文化为自豪,更乐意传承、发扬、创新香山文化,共建文明香山、现代化的香山。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民建市委会办公室主任:黄绮雯 [center][B]文史收集充实香山文化内涵[/B][/center]   中山政协在长期的收集、编写中山文史的过程中做了大量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香山文化提供了不少鲜活的素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地挖掘香山的文史,这无形中进一步充实了香山文化的内涵。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1][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50122874.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黄绮雯[/color][/size][/align]   民主党派、工商联提供的文史在中山文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香山的工商界精英在商战实践中所创造的诚信经商、诚实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他们爱国、爱乡、支持革命的行动,华侨在海外支持家乡的革命和建设的义举,当中包括了上海先施公司、永安百货等工商界的传奇故事,无不丰富了香山文化的内涵。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石岐职业中学美术科组长:张广洋 [center][B]艺术融入并贯穿于香山文化之中[/B][/center]   我觉得,文化、艺术在香山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融入并贯穿于香山文化之中,成为香山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加强对香山文化中的艺术方面的收集和研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以前我们曾经出版过“少年孙中山”的连环画,收集这些有关孙中山的美术作品对更好地展现香山的名人文化,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2][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501030147.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张广洋[/color][/size][/align]   文史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收集。香山名人辈出,艺术界更是群星灿烂,如何将香山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宣传和弘扬,扩大影响,我认为有必要采取召开座谈会或者多开展调研等多种活动形式去加以推广,这个过程既弘扬了香山文化,同时也对艺术文化进行了推广。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黄圃镇报恩寺住持:释明一 [center][B]以中山精神提升国民素质[/B][/center]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宽容和慈善的崇高精神,为世人所尊敬,他与佛学所尊崇的慈悲为怀的思想是一致的。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人格、理念、宽容和博爱思想,作为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着香山的民众。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3][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501825807.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释明一[/color][/size][/align]   中山的各大寺院、古建筑物中不少具有文化、艺术方面的雕塑和雕刻,都具有鲜明的香山的地区特色,它是勤劳、善良的香山人民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它反映了香山的文化底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前我们弘扬香山文化,建设和谐的中山,就应该与孙中山所倡导的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素质和修养,在这方面更上一层楼。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文史工作委员会副科级秘书:欧宝龄 [center][B]中山文史汇集香山文化[/B][/center]   香山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我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香山建县850多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一直英才辈出,星光熠熠,在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的顶尖人物。对此,我们基本上可从《中山文史》中找到他们的足迹,如20世纪第一位伟人孙中山,我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第一位提出改良主义理论的思想家郑观应等等。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4][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502687451.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欧宝龄[/color][/size][/align]   《中山文史》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热心中山建设的海内外乡亲、广大市民提供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读本,也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提供了继续汇集、充实香山文化的园地。许多即将登载在《中山文史》中的鲜活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必将充实香山文化的内涵。   《中山文史》自1963年创刊以来,至今已走过40多个年头(文革期间中断出版18年),有数以千计的海内外热心人士为《中山文史》撰写了稿件,其中有数以百计的文章已在《中山文史》上发表。今适逢香山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获得的热烈反响,预示着《中山文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两者之间必将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建设和谐中山,繁荣文化中山作出更多的贡献。 市政协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刘建芳 [center][B]以香山文化为契机做好文史工作[/B][/center]   香山文化的概念提出后产生的社会反响,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1825][IMG]../data/photo/News/Tn_200611138503884573.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刘建芳[/color][/size][/align]   中山文史与香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香山文化,对我们文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鞭策,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个契机,增强责任感,把中山的文史工作做得更好。当前我们要提高对香山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进行研究,要以历史和辩证的态度去客观看待和研究近代香山的文化,同时我们对近代历史的挖掘要有紧迫感,要征集更多的史料,并以其作为系统工程。另外,我们还要动员更多的群众和老百姓共同参与文史的收集,使其变成大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