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规范管理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发布时间: 2009年03月17日    作者:马 争 李 牧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并写进了宪法。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不断解放思想,规范管理,在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法人行为和师生个体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学校,把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使学校各项工作都依法运行,实现依法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达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一、依法治校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每所高校的永恒主题。但朝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是每所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要时刻关注的焦点。

  (一)依法治校是高校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管理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向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体制转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由单纯的隶属关系转变成自主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学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了的,只能在法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才能加以调节和解决。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沿袭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以人管人、以权治事,忽视法律法规规范作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种高度集权、自成一体的管理模式导致高校涉讼案件不断增多。因此,在依法治国的大气候下,需要依靠法律、依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因此,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校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的发展,从其形式上看,可以划分为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外延式的发展注重规模的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资源的优化和挖掘。实践证明,大学的发展,外延与内涵二者不可偏废,外延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的归宿。外延式发展有极限,而内涵式发展才是无止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阶段。“十五”期间,广东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5年时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1.35%增加到2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共建以来,五年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0千多人,发展到1.2万多人。经过不断的扩招,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规模发展已基本实现。与此同时,大规模扩招,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办学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等,这些矛盾引发学校内部管理的许多问题,怎样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现实地摆在面前。在大众化教育时期,为了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挖掘办学潜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精细化、规范化,从而克服外延式发展的局限和弊端,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法治和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异曲同工之路。

  (三)依法治校是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法治是一种治理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规范的管理方式。高校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如果一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了,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它的总体发展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必将上新台阶。管理水平如何,是高校治校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管理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与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相比,管理人员对如何改革管理方式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尚缺乏总体思考和清理,缺乏有力举措和机制,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的突发性事件累累发生,各种不安定因素一直难以克服,漏洞多,效率低,随意性大。这都说明:管理问题小觑不得、松懈不得、容忍不得。只有以战略的眼光不断审视自身的管理现状,从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变革,依法完善并建立新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模式,把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因此,依法治校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制度建设是高校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学校的制度体系是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因时因地的实施细则。大学要科学、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有一个规范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起“有权必有责、有权必尽责、用权受监督、立功受褒扬、失责要追究”的责、权、利相一致的管理制度,从而促使高校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民主性,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一)要依法建章立制。制度是一系列权利、义务或责任的集合,是组织规范的共同约定,它的规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行为,二是规范工作。就学校而言,规范行为或工作的法律规定都分散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条款里,因此,在制度体系的创立过程中,既要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同时切合学校实际,又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功能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可以使系统的资源配置最优,个体权力、利益、责任最明确,纠纷和推委可能性最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作出最优异的成绩。

  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从功能的完备性角度来说,一般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规范性制度:依法确定在学校工作中,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体现“做什么”的规范功能;

  二是运行性制度:依法确定工作程序、流程,体现“怎么做”的运行功能;

  三是评价性制度:依法确定工作的量和质,体现“做得怎么样”的检查、评价功能;

  四是奖惩性制度:依法确定对完成工作目标状况的奖和惩,体现“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不一样”的激励功能。

  (二)制度的贯彻要彻底。有了制度,就要坚决执行。制度是法制的体现,法治严,人不敢为恶,制度力,人不能为恶。制度是群体中人与人、组织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博奕的规则,它反映的是一种既合作又竟争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权而异。

  在制度的贯彻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和不一致性,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所以新制度的出台,应该伴随信息的相互沟通,取得群体多数的认同。只有当人们从实行制度的过程中,得到不但扩大的实际利益时,人们才真正认同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认真执行它,坚决捍卫它,使制度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

  (三)制度体系要不断更新。制度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管理智慧的历史积淀。制度的设计    以解决现实存在的缺陷为前提,制度的执行决定制度的价值和功用,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体现的制度会得到巩固,不合时宜的制度要得到调整,而落后的制度则必须被淘汰。

  制度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建设的过程,始终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制度建设经历了创设、执行、巩固、调整和不但完善的过程。到2007年底,学院以章程为依据,颁发了《管理制度汇编》,作为学院工作的整体行为规范。同时借鉴企业管理思想,将广泛应用于企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之中,进一步规范了程序和过程管理。通过贯彻实施管理制度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广泛认同,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分工明确,大大减少了工作之间的摩擦,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三、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一种治理模式,它倡导一种自由的、规范有序的、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从治理层面上讲,法治的内容包括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就生活方式而言,法治是公民拥有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和谐统一,是理性思维,健康人格和现代文明的统一。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承文明的殿堂,因而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培养高校师生的法治精神显得尤其迫切。

  (一)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在依法治校过程中,要求每个管理干部把依法治校上升到学院兴衰的角度来充分认识,及时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逐步转移到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实行管理,严格程序,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二)推行岗位责任制。依法治校不单是领导的事情,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要严格依照学校章程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能与岗位职责,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年终逐项检查,并与年终分配挂钩,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正确处理法与规章的关系。依法治校,强调的是依法办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依法治校就排斥学校管理中的政策性规范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我们要把法制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能动地相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其他手段。

  (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对学院科级以上管理干部,特别是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干部,要经常进行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学院先后邀请香港廉政公署、广东省委党校、市纪委等单位人员来我院进行专题廉政教育,效果良好。

  (五)加强学习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是基础,用法是关键,依法治理是目的。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把教育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工作,使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教育法律,提高师生员工依法治校意识。例如,积极发挥法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和作用,为教师干部开展专题辅导报告,注重将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增强干部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学校办学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社区普法等活动,将普法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校园学法、知法的良好氛围。

  依法治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而形成教师依法治教,学生依法治学,机关依法行政,校长依法治校的法制化学校。

 

(作者马争系市政协委员,李牧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纪检监查审计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