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应该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 2013年02月18日    作者:丘树宏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她是古代中原汉人南迁到赣闽粤边山区、同化和融合了土著居民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的稳定共同体。客家人主要聚居地——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相连的地区,有33个纯客家县。赣州被称为“客家摇篮”, 闽西被称为“客家祖地”, 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河源被称为客家古邑,此外,广西、四川被称为是第三、四客家聚居地。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推出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伟人,拥有黄遵宪、郭沫若、陈寅恪等众多文化大师民系。客家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在全世界的80多个国家与地区共有1.3亿客家人。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奇葩,作为一种元基因,客家文化传承着中原文化的精髓,被称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近十多年来,闽西、粤东、赣南等客家主要聚居地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客家文化载体建设和宣传力度,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客家文化氛围初步形成。但也要看到,由于定位不清,特色不强,客家文化品牌宣传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客家文化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掘;对现有客家文化资源没有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缺少优势的客家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和整体发展的策划包装,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得不够,使得客家文化品牌市场无法做大做强。
   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变,客家文化出现了逐步异化的情况,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走向湮灭的危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如何切实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尤其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已经成为急迫而重要的课题。而广东,作为客家族群最多最集中的省份,作为客家文化最悠久、最丰富,生命力最强的地区,如何积极主动做好这项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意义重大。
   第一,加强客家文化建设符合党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从国家层面推进客家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
   汉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的历史文化根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汉文化在新的分支上新的高度上放射的光芒。从本质上看客家文化就是汉文化,毫无疑问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有专家研究认为,客家族群与中华汉族的密切关系可概括为三句话: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人自诩为汉族的正宗、客家保留了汉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客家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它的特色,但与普通话比较,它却保留着许多汉语古音韵和古词语。客家方言具有七大特点:一是声母“S”与“SH”不分;二是保留古人声韵尾-b〔p〕、-d〔-t〕、-g〔-k〕,即中原古人韵尾“坡”“特”“科”等;三是它有6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平仄各分阴阳,上去不分),而古汉语演变到今天的普通话仅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没有入声(仄声);四是客家话保留了尖团音;五是古浊音多数变为气塞活音;六是它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从诗歌语言上来看,客家话保留上古音韵。又如,今日北方中原旧地鲜有修族谱,而客家姓姓有族谱,千年谱系延绵不断。此外,研究客家人的民居、客家人的礼节还可以勾画出古代中原的建筑文化、礼俗文化。因此,通过对客家文化这一“活化石”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从客家民性来看,客家人以刻苦耐劳、刚强勇敢、聪颖坚强而著称。从客家民俗意识来看,“重名节、轻功利”, “重孝悌、轻强权”, “重文教、轻农商”等客家的主要民俗意识即是极为典型的汉族民俗意识。中华民族有着“勤劳、勇敢、智慧”等的评价。汉族占中华民族的96%,所以它就是汉族的基本特征。而来自于北方汉民的客家人则更是保留了汉族的这些传统特性。 客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文化,保护、弘扬客家文化,就是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大力推进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其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十分巨大。
   第二,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客家文化,能更好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海外华人的爱国热忱的阐扬。
  客家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是一座文化富矿。包括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良风美俗、客家民间工艺、客家美食、客家服饰等,都极具发掘价值,如果能开发利用得好,一定能够创造出众多的客家产业品牌,其经济、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带着炎黄子孙的光荣血统,客家人播衍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与地区。年复一年那些在海外生长的客籍华人会渐渐淡漠了那本原的中国意识。把客家文化的精华告诉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的族源而骄傲,从而永怀中国心永系中国结,让老一辈华侨的爱国热忱在新一代华人中继续发扬光大。正如爱国名士田家炳先生所言,他们的中国心需要海内的中国人来精心维护,而从国家层面保护、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本源文化多么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寻根问祖的意识,进而为宗族为族群而谋福利,再扩展到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作贡献。
   第三,从国家层面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可使新一代客家人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继承先辈的优秀品德,为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壮大作出其特殊贡献。
   以“勤劳勇敢、崇文重教、敬祖睦邻、爱国爱乡”为内核的客家精神,是连接海内外所有客家人最为强大的精神纽带。客家精神与优良民性是在艰苦创业中形成的,新一代客家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传统客家的优秀之处会渐趋淡漠,为让世世代代的客家人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必须让年轻一代了解客家文化,让新一代了解客从何来,为什么客家民性如此刚毅勇敢,让子子孙孙知道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是黄河的血液,是炎黄嫡系之所出。通过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可使客家后人继承先辈勇于开拓、勤俭耐劳、敬老尊贤等种种美德,使优秀客家精神代代相传,继往开来开创更辉煌的业绩谱就更灿烂的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壮大作出其特殊贡献。
  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客家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文化体系之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意味着客家文化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期。可见,抓住客家文化这个“牛鼻子”,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那么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更应该把客家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
   1、从国家层面科学统筹规划,加大客家特色文化的整合力度。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层面成立客家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创新和客家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抓好中长期客家文化特色品牌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工作,明确客家文化资源系统开发的内容、重点、目标和保护措施,将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列入国家文化战略发展工程。同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将客家文化列入职能工作部署安排。
   2、从国家层面挖掘客家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客家特色文化品牌。树立大客家意识,要跨区域联盟、跨国界联盟,通过整合资源,联盟周边,打造三明市、龙岩市、梅州市、赣州市区域,构成四市联盟,建造闽、粤、赣、桂、川等客家大本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规划好全球客家博物馆、客家文化交流中心和客家名人文化主题园,使之成为海内外客家乡亲寻根祭祖、畅情抒怀的精神圣地,也成为广大游客了解客家文化的休闲平台,增强海内外客家后裔对客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客家历史名人研讨会等,充分展示他们在客家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要注重客家族谱的收藏和挖掘,让这些印证各客家姓氏脉络源流的珍贵史料,通过走出去到海内外各客家地区举办客家族谱巡展,延伸和拓展客家文化的影响。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这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使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的客家祖地文化再度焕发生机,更加光彩夺目。重视构筑寻根文化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并加以保护、修复完善和传承。
   3、从国家层面构筑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宣传推介客家文化。以支持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契机,拓展宣传广度,共同打造好客家这一特色区域文化品牌,从而带动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借鉴“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的做法,推出一批具有客家特色大型山水综艺节目。建立全球客家人网站,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力度,扩大客家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全国乃至全世界客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从国家层面强化要素保障,实现客家文化品牌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民间的经费投入,加强客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完善和保护,并在人力、财力上对省、市、县(市、区)客联会等有关客家研究机构给予支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一些濒危的客家祖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实现客家文化品牌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既发挥行政资源优势,又调动社会力量,创造一种产业社会化联盟模式,共同构建客家文化的大产业、大舞台、大市场,真正形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品牌的强大合力。
   客家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客家地区的命题,也是国家命题,需要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指导、组织,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各个客家人聚居地党委政府要增强抓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上下各方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当好客家文化的守望者,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区科学发展。如此,就可以达至通过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留住中原文化的“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201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