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代表委员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 2009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特派记者 苏小红  
  “两会”上采访的代表委员多了,自然也会对他们评点一番。对于曾被媒体评为2008年两会“五大炮手”之一的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我的看法是:真棒!
  3月8日中午1时,记者到葛剑雄下榻的酒店采访。
  “我这次一共交了9个提案。”葛剑雄说。
  不说套话、实在耿直,葛剑雄一身“侠骨”。今年参会,他依然“炮力”十足:在副总理面前“开火”,当着教育部长的面 “炮轰”,直指国家教育经费不达标,纯属弄虚作假;他当场举报广州某大学校长抄袭学生论文获取博士学位,痛陈教育部反腐不力……
  记者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中国历来不乏知识分子,但公共知识分子却寥寥难数。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他看来,大学普及时代来临之后,公共知识分子被科学专家、大学教授所替代,后者仅仅为专业读者写作。随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消亡,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因此也衰落了。相继于2003年、2004年去世的爱德华·萨义德、雅克·德里达、苏珊·桑塔格,在西方被称为“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很可惜,在这个商业化无孔不入地渗透进社会每一个细胞的时代,任何一个具有明确文化语义的话题或人物,都面临着被市场逻辑抽空、改写或符号化、消费化的命运。
  眼下正在举行的“两会”,需要数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根据自己对社会的判断来行使各自的权利,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建言献策。这考量着代表、委员们是否具有科学考察社会状况的意愿和能力,是否善于运用国家最高权力这个话语场表达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见识。我们期待“两会”上能更多地涌现富有公共知识分子气质的代表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