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抢抓机遇,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我市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建议
发布时间: 2009年09月16日    作者:民建中山市委会 陈月荣撰稿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无疑对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泛珠三角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尤其在当前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必将产生深刻而且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是民建中山市委会经过最近一段时间对部分会员企业的征询、座谈和调查,所得出的一致共识。围绕中山落实《规划纲要》方面的情况,我们通过座谈调查,也收集到部分会员提出的一些建议,归纳如下:
  1.抓住《规划纲要》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江门城市一体化的领导协调机制,尽快就三地的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配置、环保、旅游、共性技术研发、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合作共赢的协作框架,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是三地的共识,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中山应主动介入,抢占先机。
  对于如何在一体化热潮的演进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我们认为,中山要找准和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照查找本地的弱势与不足,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比如我们有一定的产业集群优势,有较好的居住和社会环境,有深厚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底蕴等,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应加以重视保持和进一步发挥;同时,我们欠缺珠海所具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人才的依托,以及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为配套,欠缺江门所具有的丰富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一体化协作进程中,尽早谋划,做好规划和对接,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吸收和扩散辐射作用,吸引研发机构和人才进驻中山,争取主动,尽快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制定相关产业技术标准,整合技术研发力量和资源,形成中山在珠江口西岸地区的技术核心地位;并且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我市传统产业的向外辐射和拓展,达到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的目的。
  2.在珠、中、江三地同城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挥中山地处珠三角腹地的有利位置,进一步加强东接澳门、西联粤西地区的跨区域合作,通过延伸合作链,为开拓东盟市场奠定基础。同时重视做好与珠江口东岸、广佛地区的对接,通过加快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并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施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已建成开通的有利条件,扩大辐射与合作范围。
  3.鉴于《规划纲要》实施带来的新一轮建设发展高潮,资金需求巨大,虽然当前国家金融政策有所放松,但大部分放贷资金集中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上,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资金不足甚至严重短缺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因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注重宏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微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重拾发展信心。在这方面,虽然目前政府已建立各项担保贷款、贴息贷款、村镇银行、小额担保贷款公司等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但如何去完善管理好,并为企业做好引导服务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另外,我们认为,中山要建立政府主导或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从而加快我市企业的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激活民间资金的投资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4.《规划纲要》提到中山要承担起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和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的试点。在创新审批方式方面,中山早年通过大力推进网上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已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但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综合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在资源分配、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因此,今后我市应以“先行先试”的气魄,大胆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比如通过因地制宜推动市内产业转移,引进优质项目、重大项目向欠发达镇区倾斜,鼓励发达镇区对口帮扶欠发达镇区等措施,来支持欠发达镇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其次,积极引导适宜农业耕作的地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向三产转移和就业,从而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再者,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上下形成共识,本着利益向下的原则,花大力气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战略,才能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效果。另外,在综合改革方面要有新探索和新突破,比如当前一些有条件的镇村开展以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方面的探索,就值得鼓励和总结推广,这样不但有利于农民的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资源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推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5.《规划纲要》的实施,将带来中山的新一轮大发展和大建设。为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大力抓好职业教育,积极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同时,职业教育应该与中山引进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相对接,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方面应加强与市相关部门、镇区、企业做好规划对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适时为企业提供合格熟练的技术工人。如近期中山职院开设的电焊班,就是为临海工业园的中船基地配套开设的,一方面很好解决毕业生今后就业出路问题,另方面也及时为企业解决招用工难题,达到合作双赢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