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紧地根调结构促转型
发布时间:
2011年02月2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苏小红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等状况越来越困扰着中山的发展。 本报记者 文智诚 吴飞雄 摄
中山经济发展面临的四对约束性矛盾
●经济增长需求高涨与土地供给指标紧缺的矛盾
●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与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的矛盾
●环境治理成本上升与生态用地逼近红线的矛盾
●土地产权关系复杂与土地征用机制僵化的矛盾
中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也是最紧迫的切入点,在于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提高经济运行的空间密度、空间活力,以此科学地构建基础设施更新和信息化改造的巨大投资成本分摊机制,进而吸引成长性企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促进较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昨日,出席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主委吴月霞称,积极探索产业用地的拓展方向和挖潜途径,已成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昂贵和指标控制逐步增强的双重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针对我市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和“指标短缺”等瓶颈问题,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在深入调研全市土地利用的资源潜力和借鉴南海、顺德等周边城市,以及长三角江浙省份土地利用资源挖潜的基础上,建议我市走出传统行政管理的思维误区,大胆借鉴“先行先试”地区的成功经验,科学判读和切实挖掘全市土地资源的巨大潜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新跃升、生态环境更优越提供广阔的平台空间。
这一观点与市委、市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市委书记、代市长薛晓峰在去年下半年频率密度极高的调研中,就反复强调“抽紧地根调结构,看着税收抓升级,瞄准未来转方式”的主张。认为一要收回低效闲置地进行盘活,二是对新的项目要多从全市一盘棋角度考虑,集中资源扶持优质项目,谁有好项目就给谁。“符合中山发展方向的好项目,指标不是问题,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一寸地都没有。”
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难以为继
去年末,中山市建设用地面积940916.25 万亩 (合627.28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4.85%,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经饱和。全市未利用土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为1/7强,并且基本为河流水面和新围垦的土地,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中山市长期以来平面蔓延、零散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基础设施更新和信息化改造的投入增大、效益降低,给我市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市委、市政府如今提出了“以培育现代产业100强和 ‘三个一百’战略为抓手”的经济发展路线,然而,在中山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昂贵的背景下,各个产业和利益单位对于土地空间的需求依然强劲,以至于空间落实时常成为新项目、大项目发展的最大困难。同时,新项目、大项目的落地,往往有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区位重构等方面的门槛要求。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指出,只有进一步挖掘产业土地资源潜力,方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土地空间,只有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潜力挖掘,走产业空间再造之路,切实落实市内产业转移政策,促进现有企业和项目的空间关系重构,方可为大企业、大项目招商腾挪土地空间。只有在社会组织、经济增长、生态建设等层面,使土地资源配置建立良性的平衡,方可为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创新土地空间,建设幸福中山。
进一步挖掘产业土地资源潜力
■利益共同,引导产业用地再开发
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税基”的思想,围绕产业土地再开发,充分盘活“三旧”资源,激活闲置土地,引进战略投资者,按照利益多赢机制,在政府、土地所有者及产权临近者、投资者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发建设的目标落实在协调相关利益土地合理权益前提下利用复杂产权土地促进全市域范围内产业与城市的“双升级”。
■作地入股,统筹发展农村土地资源
跳出“先征后用”、城乡分割、碎片式开发的传统体制束缚,建立“作地入股、统一发展”的新土地开发模式,即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构建多方合作、利益分享的土地深度开发机制,使得原有村民与土地上的产业项目发生更紧密的联系,根本上变农村所有制的“抽血型”发展为城乡一体化的“造血型”发展。
■集约利用,加强产业土地立体开发
借鉴新加坡工业园的建设模式,控制产业园区新开发速度、提高进园门槛、提供产业空间优化指引、帮助企业完善空间组织和产业链联系渠道,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地、产业集群地。园区建设方面,在尊重产业经济规律和各类产业的空间组织要求的前提下,兴建以楼宇楼群为主体、设施完善、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高级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化的厂区、厂房,以合约租赁的方式提供给企业,变以土地来招商,为以物业来招商,大力发展“可上楼”的产业;鼓励建立多层厂房和高层厂区办公用房(行政、财务、科研等),地下空间宜结合交通、停车、仓储功能。
■多业嵌合,加强产业土地经济共生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环节和科技型企业集聚集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企业紧密合作,布局立体叠加和业态嵌合的复合功能形态。按照“双转移、双提升”的原则,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就地升级。产业土地经济共生的建设运营和具体招商,要讲究主题的策划,有产业链和业态协同的内涵要求,必须实现功能的融合,既要满足各产业企业经营、研发、设计、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方面的相互配合,又要满足企业员工餐饮、休闲、健身等生活方面的要求。
■简政让利,拓宽产业土地再造空间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盘活建设用地资源存量。规划方面,放宽产业用地的容积率限制,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工业用地房容积率最高可以提高到3.0,商业用地可提高至4.0,特殊需求的容积率允许更高。收费方面:倡导网上办公,对于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进行整体审批管理,免收工本费;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用地符合规划、能提高利用效率的,不收取或不增加土地有偿费;使用楼宇增加空间利用的,地下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指标,不增加收费项目;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三层以上免收或减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和超容积率费等。佛山市的南海区在这些方面已经走在了 “先行先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