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高职院校应增加工科投入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1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慧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光电检测中心。(资料图片)记者付希华摄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措施。发挥企业作为吸引人才的主体作用,打造一批集聚人才的高端载体和平台。
  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设中德合作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
  许多企业常常喊“技工荒”,需到外去招聘,不久的将来我市技工有望实现“本地量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设中德合作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加强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应增强工科实力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引进域外高校固然是一条捷径,但同时也应重视发展本地高校,这是固本强内的长远战略。市人大代表、火炬职院院长王春旭建议,政府应系统构建中山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配套相关政策,加强本地高校的统筹和引导。
  他认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综合类专业为主,在十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 “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探索,创新出一条很好的办学路径;中山火炬职院技术学院则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在十二年的办学过程中,立足园区,服务产业,专业与园区产业对接,校企合作,创新出一条 “院园融合的火炬人才培养模式”。两校为中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提供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中山城市的发展,两所高职院校的贡献度还应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中山火炬职院技术学院,地处工业园区,有资源和优势,发挥空间还很大。随着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山火炬职院技术学院应着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市政府要有意识引导两所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各有侧重,协调配合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
  王春旭表示,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两所高职院校责无旁贷。但从目前两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来看,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大部分工科专业可以达到这一要求,但整体实力还有差距。今后学院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大工科专业内涵建设投入,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标准;二是加大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灵活度,允许柔性引进并给予灵活的、高标准的工资待遇;三是加快中德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四是对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企业实行奖励,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办学;五是政府设专项资金,鼓励高职院校建设产学研平台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
  ■在人才评价等方面还权于企业
  市政协委员苏葵曾到市技师学院、火炬职院、中山职院等职教学校了解情况,觉得目前我市对普通技术工人重视度不够,他们入户,子女入学难。而中考后的分层招录办法、学费减免手续、毕业证认证、外聘企业技师为教师的待遇等等,都有待完善。
  苏葵建议,在招生、资格认证等方面,为技校生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制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引进政策,按国家有关标准安排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职业教育的资金短缺问题。“在人才评价和配置方面逐步还权于用人企业;切实优化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的二元管理体制;有效增加公办全日制中小学校学位供给,切实解决技工子女入学问题”。他还建议,建立企业自主评定技能岗位等级的人才评价体系,允许少数高新技术企业或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工直接入户,也允许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自评技工人才直接入户。
  此外,苏葵觉得还要对我市的高职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应以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调低人文科系比重,减少财经、管理类专业及其招生规模,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实干性的一线技能人才,真正服务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他建议中山借鉴太仓中德“双元制”经验,建立新型蓝领教学体系。按照 “双元制”培养技工模式,政府可以从整体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标,协调一批优秀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指定一家职业教育机构组建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融合校企双方共同的教育教学资源,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利用职院(或技校)、企业、培训中心三站互动、分段交叉进行培训。
  ■引进人才可采用柔性政策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洪焰受邀列席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在谈到人才引进和职业教育工作时说,即使有了好的设计方案,也需要能工巧匠将这些产品造出来。市技师学院是我市培养技工的主要平台,现有13000名学生,是免学费的,并且每年就业率都达100%。说明专业设置和培养都适应市场。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实训平台很重要。目前我市正在市技师学院建造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新实训平台,将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操作机会。洪焰说,目前我市的职教院校都进行校企联合教学,如五年制的,有三年在学校学习,一至两年在企业的实际岗位练兵。也有一些企业直接将数控等设备放在学校,实训培养学生,让他们一毕业就可以上岗。
  洪焰提醒企业,在招聘、引入一些技能人才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些技术人才,也不一定要引进,可以采用柔性政策。以项目或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为目的,签订短期合同,来半年或一年,给予较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