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激活土地挖潜力点燃田野新希望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我市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招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李玮玮 徐世球 冷启迪 何淼 黄启艳 柯颂 江泽丰  

  中山乡村原始形态和山水田林风貌尽显岭南气息,这些自然的禀赋应该转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持久动能。图为东临珠江口、伶仃洋,西连五桂山的南朗镇崖口村。 本报记者缪晓剑摄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广大农村美好愿景的形象勾画。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我市的“三农”工作迈入新的征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培育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村庄岭南风貌特色,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新时代下,中山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昨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从农业产业现代化、美丽乡村打造、乡风文明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农业强起来
发力供给侧科技促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农业生产条件、物质装备、科技水平、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市人大代表、阜沙镇党委书记陈柳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阜沙镇作为工农并重的大镇,很期待通过乡村振兴让农村得到根本改变。”他称,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振兴乡村,关键要做到“农村姓农”,要摒弃“将农村建成城镇”的想法,而是真正体现农村特色,让农村、农业、农民得到可持续发展。
  陈柳斌认为,乡村振兴说到底要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比如农业电商、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不能单靠产量、产值取胜,还要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比如可以定位于都市圈农业,给都市人提供可体验的乡愁,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增加社会效益。”
  要推进现代农业,可能需要建设大棚、简易棚、高位池、大型机械停放厅、停车场、工具房、办公室、实验室等。“我们正准备招来一家北京的有机蔬菜种植企业,初步给100亩土地,但目前的瓶颈就是设施农业的用地问题。”这次“两会”,阜沙镇人大代表也带了这份《关于对现代农业的设施、设备用地实行备案制的建议》,建议提出可以实行企业设施、设备用地备案制度,由企业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并附上用地规划,地方政府组织国土、规划、住建、农业、发改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对设施用地规划占比10%以下、对土地的破坏不大,能恢复土地功能的给予初审通过并登记备案。
  市人大代表、三角镇党委书记黄泽科也表示,三角是传统农业大镇,农民能否富裕、农业能否发展、农村能否提升对三角至关重要。近年来,三角镇在如何让5万亩农田有更大的发展方面抢抓机遇,探索了发展思路,农业的提升计划迈出了科技的第一步。“沙栏鸡、粉葛、冬瓜、绿色水鱼、乌龟养殖等都是三角出名的农产品,我们将原有的农产品做优做强,做上规模,三角镇和中山火炬职院、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进行的生鱼深加工项目已经取得成效,粉葛冬瓜也选择了深加工的路子,通过和日本方面合作,生产出粉葛面条、粉葛香皂、粉葛饮料、粉葛糖等等,虽然目前规模不是很大,但市场反应很好,粉葛纤维还可以做成小的毛巾,亦可以酿酒。”
  政协委员冯铨祥也表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假日里缓解工作压力,返璞归真的愿望。在新时代,农业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应紧密合作,发挥农业资源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全面规划和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宜居中山的一张名片,领先于珠三角。


乡村美丽起来
规划先行 培育精品宜居乡村

  五桂山下,伶仃洋畔,中山乡村原始形态和山水田林风貌尽显岭南气息,自然的禀赋如何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持久动能?
  民革中山市委会就建议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战略,建立领导统筹机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全市符合条件的村庄进行分类,如中山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包括南朗翠亨村、左步村,大涌镇安堂村,三乡镇古鹤村,南区沙涌村、竹秀园村等,这些古村落融汇着名人文化、华侨文化和民国文化,就需以延续旧村风貌和历史文脉为出发点,建设岭南特色村庄。而拥有休闲农业资源的地方,如食出开心农场休闲农业园、民众裕安人家休闲农业园、中山现代渔业博览园、古镇南方绿博园、坦洲秀美村庄片、民众和丰园等等,可以打造更多更优生态农业园。
  市人大代表、阜沙镇党委书记陈柳斌认为建设好乡村要解决目前乡村规划层次不高的问题。陈柳斌称,中山对口帮扶的潮安区有两个村子请了省级规划单位规划,而中山的乡村规划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水平,“没有让乡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特色不明显、定位不突出,乡村建设不是仅仅搞好道路硬底化、建一些围栏、修一些路灯,而是真正体现农村优美环境,需要高水平的规划设计,要舍得在这方面投入。”
  村容村貌的建设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城市美了,乡村更要美”,政协委员彭晓新在分组讨论会上就表示,这些年中山农村的卫生状况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综合整治,集中解决农村污染“低、小、散”污染治理障碍,解决黑臭水体以及生活污水等问题,让农民愿意住在农村,让城里人更愿意来农村,都显得极为重要。
  说到村容村貌就不得不提古村旧宅,市政协委员冯福禄在两会中就提交了 《关于加大侨屋建筑与古村落文化保育力度的建议》,他介绍说中山现有的侨房空置率达到74%,无代理人的有一千余间,其中几百间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处于危房或濒临危房的状态,保护开发好侨房,能为侨胞留住乡愁,为后人保住遗产。他认为应该从几个层面做工作:筹划成立侨房建筑保育委员会;统筹市文广新局、规划局、旅游局和有关镇区等作为保育委员会成员单位,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讨论决策;设立侨房建筑保育专项资金,由市政府统筹原有 “秀美乡村”和传统村庄等专项经费;推出侨房建筑系列深度采风创作,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解读侨房建筑的文化传承和内涵,提升侨乡的知名度。


农民富裕起来
转变发展理念 培育新型农民

  虽然我市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人口,但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比例非常少,务农的农民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以上,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要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收入要增加,需要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市人大代表、坦洲镇裕安村的农民冼锐棠,2016年承包了11亩土地种植番石榴,第一年结果少,纯收入大概3万多元。他说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做维修工,一个在油库工作,“以后不会务农了。毕竟收入不算高,也比较辛苦。”但冼锐棠发现,村里近年来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动辄承包上百亩,有的承包上千亩,建果园,发展休闲农业游等,“我们老了,但看到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新生代农民则有着不一样的广阔思路。市人大代表梁间婷是一名“85后”,也是阜沙镇环球虾苗场的主管,她的父母是虾苗场的创办人,虾苗场拥有50多个育虾苗池和100多亩鱼苗塘。与父母那代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不同,梁间婷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农业新业态很认同,“我一直在思考着农业+互联网的模式,我们的生产、运输都没问题,现在规模无法快速提升,就是没办法依托互联网打开销售渠道。”梁间婷称,她也在请人设计网站,“但网站建成后可能难以引流。”最好的办法是,政府能够开设相关培训班,或帮企业引进电商人才。梁间婷说,“搭建好互联网平台,可以带动一方的水产养殖业。”
  除了渴望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外,梁间婷称,还希望加大农业金融的融资渠道,“我希望将来人们不再说,没出息去当农民,而是有文化、有技术、有知识的人才可以当农民。”
  市人大代表、养殖户关政光有着20多年的养殖经历,目前乌龟养殖面积有200多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同时还收购其他养殖户的乌龟,部分直接卖向市场,为广大餐桌提供美味佳肴,更多的是通过深加工,为药企、美容等行业提供原材料,比如龟板和龟壳,都是营养品和药品的重要原料,目前和山东东阿阿胶等企业进行了长期合作。原本价值一般的产品,通过深加工后,价格大大提升,但是,深加工的设备需要自己研究,技术需要自己摸索,非常不容易,但一家加工厂能带动更多的养殖户提升效益,促进整个行业高效发展,因此,希望政府能在乌龟深加工技术上多些指导,在深加工的不同环节,给予加工厂更多的补贴。


乡风文明起来
传承提升农耕文明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乡村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和传承载体,文化兴盛带给乡村群众精神的富足。在昨天的政协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宁淑娟表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中山目前涌现出诸多美丽乡村的杰出代表。比如南区的曹边村和沙溪的圣狮村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重视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善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同时也非常重视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纵观中山的乡村乡风,她也认为普遍存在着文化生活单调、道德失范、不重视乡村优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居民缺乏信仰和文化自信,容易被精神毒化,被邪教影响等问题。
  因此,她建议在中山沙田区和民田区选取不同的样板村,以点带面,推动中山乡村整体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注意保留各个乡村的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打造乡贤文化,邀请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设立本村乡贤纪念墙;鼓励引导乡村成立各类慈善组织和文体协会,搭建文化平台,让群众来唱戏;组织本村的长者和文化人挖掘、整理和汇编本村的优良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民俗特色和风味小吃,做好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工作;根据本村传统民俗设置固定的文化节日,吸引群众和港澳乡亲参与,从而加大凝聚力,增强归属感,传播乡村美誉,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定期评选好人好事好家庭,设置乡风文明的专栏等。
  列席人员、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认为,要做到乡村振兴,不是靠由上而下的发动,根本是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将“要你发展”变为“我要发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体制和机制上深化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探索落实股权权能有效实现形式,研究制定“两权”抵押、担保实施办法,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增强新型集体经济的制度活力。


代表委员声音
高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人大代表许华鉴是一名水产养殖户,他认为恶劣天气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最大,例如去年的“天鸽”台风,南朗镇内几个围垦区都出现了漫堤。他建议,市、镇两级财政资金给予支持,逐年拨款对沿江、沿海的堤围进行维护、升级,建造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保护好农业发展的根本——土地。

  乡村改造不能千篇一律
  人大代表周剑表示,在振兴乡村方面,不要割裂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不做“空心村”。周剑认为,村居环境不是要千篇一律,有的村庄看着自然生态好,环境很干净,但是为了形式统一,将村居维修成一种风格、变成一种颜色,这改变了乡村应有的味道,实际上已经破坏了文化风貌。乡村的改造,镇级相关部门在规划上要统筹好。

  企业需助力乡村振兴
  “重民生,并带动当地的各方面发展,是一个企业应负起的责任。”政协委员林建江表示,他的矿泉水企业就设在秀美山村五桂山桂南村,通过打造生态的矿泉水公司、农产品加工厂、大型的田园式旅游区,帮助当地农民就业。

  失地农民可发展现代外耕农业
  市人大代表、南头镇党委书记吴坤科说,南头镇除了剩下约400亩农田保护区之外,已基本没有农业用地。他建议,镇区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通过外出承包土地从事种养业,发展现代外耕农业,实现就业。“南头镇目前有外出种养农户2000多人,外耕面积达8万亩,涉及省内外16个县市、21个镇区,含林业年产值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