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座谈会在我市举行,专家学者探寻人文湾区建设“第一步”

岭南文化与孙中山文化构筑湾区人文底色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梁东麒 见习生 王欣琳 李鑫 图/孙俊军  

  9月11日,一场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政协中山市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山市翠亨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座谈会在我市举行,中央文史馆、省文史馆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两区九市的代表,在这场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举办以“人文湾区”人文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聚焦人文湾区,发出交流先声。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地理、文化渊源、人文精神、风俗习惯上同气连枝、一脉相承,在发展人文湾区的过程中,岭南文化与孙中山文化应是构筑湾区人文的两种最基础底色。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等与会代表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人口、语言、文化上具有同一性,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大湾区各城市和地区应注重挖掘、融合和利用这些人文价值链,尤其是应注重建设发展与大湾区各地均有深刻联系的“孙中山文化”,形成人文交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孙中山文化是湾区重要文化支撑

  潘公凯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5.jpg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地区、城市是互融互补的关系,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各个城市都有承接和体现,且与孙中山文化有较大共鸣。各地区、城市在文化上密切相关,处于共生的大环境,注重文化统一部署、重视高端人才培育是让文化发挥作用的关键。

  大湾区的文化领域交流合作要加强,首先要打破地域限制。各地区、城市实施统一的思想文化部署,提高文化相通程度,进行更多交流,探讨活动策划,文化交流的效率将会提升,成果将会显著。

  其次,基于大湾区现有文化成果和人才情况,必须要重视高端人才的集聚培养,增加高端引领性的文化项目、文化成果的组织与培育,注重学术研究、文化继承与发展。更多展示文化湾区的艺术研究创作、表演展览,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深度和高度,达到令人佩服的效果。

  此外,孙中山文化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需要整个湾区共同予以关注和实施操作,中山尤其可以建立更多博物馆、美术馆等,宣传其生平事迹、文化理念与革命实践,这对大湾区有直接影响。

  多方面思考人文湾区的发展之路

  陶思炎(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7.jpg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既要建设经济湾区,也要建设文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继承了岭南文化,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但是,三地由于历史原因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分离,因此在各方面的条件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发展湾区,首先要让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设发展研究海洋文化的基地,维护海权,做好海上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通过海上交通和渔业文化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利用好侨乡文化在中外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和历史经验优势,在大湾区发展好侨乡文化,做一个面向世界传播侨乡文化的文化枢纽。

  同时,要以信仰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大湾区的文化根基和认同基础,加深大湾区三地间的文化融合;整合大湾区的旅游资源,令大湾区内的旅游景点走出国内,走向国际。发展旅游有利于改造环境,并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要统筹大湾区内的教育资源,用开放式的观念办教育,吸引人才;三地教育部门应当联合起来编写教材,注重基础教育,向祖国的下一代传递爱家爱国爱湾区的理念。

  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吸引优质人才

  田丰(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

9.jpg

  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文化引领创新区,需要把握港澳“一国两制”这个湾区最大特点,以及岭南文化这一共同背景的文化优势。

  岭南文化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内生动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强大文化纽带。人文湾区的建设应有传承性、融合性、创新性,建设人文湾区,为大湾区合作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良好软环境。大湾区文化建设立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把大湾区打造成与北京、上海三足鼎立的文化产业高地,继承岭南文化精华振兴文化产业。

  此外,人文湾区还要不断加强智库交流,联合大湾区社科人文专家学者研究课题,并设立奖励机制。畅通文化人才引进,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让孙中山先生“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伟大理想在粤港澳大湾区得以实现。

  湾区内需做好“协同创新”这篇文章

  徐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

11.jpg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发展,要充分利用湾区内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已经形成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创新产业优势,加强湾区与周边国家的活动和合作。经济与科技的交互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交互。在此过程中,可以寻求话语共识与价值共识,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的跨文化人际交流。

  其次,湾区内需做好“协同创新”这篇文章。湾区内高科技产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热点、难点,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早布局全球创新科技合作网络和创新人才合作平台,实现现代产业高地与现代高等教育高地的双轮驱动。

  推动孙中山文化“六个一”策略

  杨兴锋(省文史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

13.jpg

  深度挖掘利用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孙中山文化引领人文湾区建设,更具时代性和潮流性,更能引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鸣。

  粤港澳大湾区特征之一是融合性,孙中山文化在两岸三地具有高度认同度,挖掘利用孙中山文化能深度促进大湾区城市尤其内地与港澳的文化融合;特征之二是开放性,深度挖掘利用有利于人文湾区的建设,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特征之三是竞争性,城市文化底蕴、人文魅力的塑造关系到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中山利用好孙中山文化资源,既是中山对湾区人文建设的贡献,也是自生城市文化竞争力所在。

  要挖掘利用好孙中山文化资源,可从“六个一”策略入手:

  积极申请一个“课题”,组织力量开展孙中山文化研究;改造提升一个“基地”,整合湾区内外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孙中山文化展示基地;牵头成立一个“中心”即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精心组织一个“论坛”,即孙中山文化论坛,以研究和传播孙中山文化为主题;倾力打造一个“载体”,让翠亨新区成为展示孙中山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用心经营一个“矩阵”,集结广电、网络、社交等媒体,形成传播矩阵,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打破信息壁垒 共建人文湾区

  陈鸿宇(省委党校原副校长)

4.jpg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地区、城市,要在交流中对标建设国际一流人文湾区,补齐自身存在的短板,在交流中认识和再造湾区文化自信,在交流中构建湾区创新包容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从四个方面补齐湾区短板,其中包括对人才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升级产业装备,建立三地生产发展基金,打破三地间的信息壁垒。

  湾区文化自信的内核应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湾区城市应该坚持这种文化自信,打造主体多元性和平台多样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探索湾区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型合作模式,多举办一些粤港澳联合主办的活动。


  把广州打造成岭南文化中心

  顾涧清(省文史馆馆员、广州市政协经济委主任、研究员)

6.jpg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已迎来机遇期、窗口期和黄金期。大湾区未来将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革命,将全面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率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湾区不仅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还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文体综合体

  从长远看,区域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文化发展问题,大湾区内应当有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内更好地吸收人类文明,率先构建大湾区命运共同体,发挥好文化交流枢纽作用。

  把广州共建成为人文湾区中全面建设有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岭南文化中心,把广州打造成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和国际文化枢纽港,将有利于集聚珠三角各城市的支持,制定文化枢纽港配套设施,优化人才、资金和知识产权要素配置,推动政策环境、投资领域、税赋方面优惠政策落地,打通对外传播渠道,进而带动大湾区内所有城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产业链的发展。


  建博览园拓非遗人文发展之路

  张春雷(非遗专家)

8.jpg

  粤港澳三地之间需要建立一个互相对接、交流、促进、发展的机制和平台,方便三地政府和民间协调开展非遗传承工作。建议广东省可牵头引领,主动承担起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非遗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带动人文湾区的非遗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首先可以建设粤港澳非遗博览园,以大湾区的视野,打造权威性、创新性、国际性、标杆性的博览园。然后,再辅以举办中国粤港澳非遗博览会,以展会的形式吸引粤港澳和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相关行业前来参与,推介粤港澳非遗资源和文化旅游相关行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各地区、城市还可用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比如与职业教育院校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合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可出台一些民间资本投资非遗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省非遗保护中心可结合我省实际,将省非遗保护中心单独列编。

  澳门应从“文化”角度找寻位置

  钟春晖(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博士)

10.jpg

  文化相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澳门在大湾区的定位之一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合作交流基地”,形成以珠三角广府文化为核心,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特点。纵观大湾区视野下的澳门,主营业态发达,但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欠缺,应该从“文化”角度找寻自身的位置。

  “澳门文化”应当包容具有近代史意义和现代性涵义的由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整体观念和开放精神。

  而改变文化格局主要需从教育上重建“中华文化”“大湾区”的认同,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引导先路,风俗为文化奠定基础,通过教育方针的改变,加强全盘教育、国民教育、人才教育,对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提高教师队伍历史文化知识水平,提升青年人文化认同感。

  谋湾区文化基金 打响湾区品牌

  徐友军(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12.jpg

  粤港澳地区的人文精神,有包容、务实、平民化的特质,这些特质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这些特质十分宝贵,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先驱名人,令广东经济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广东地区的文化应当立起来,能否筹划建立专门的湾区文化发展基金,乘着湾区发展的东风,让经济为文化做支撑,建立起湾区文化研究中心,湾区文化交流中心,奖励在湾区文化上有重大贡献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