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水中生来水中大,一生爱唱咸水歌”

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走上舞台演唱时交替使用粤语、客家话和普通话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21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侯玉晓、吴进  

“我系船艇出大海,我系鱼仔游江河,水中生来水中大,一生爱唱咸水歌。”12月16日晚,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上演,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咸水歌”正式走上舞台,绽放异彩,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山原创作品。

“歌词表达了本土人对咸水歌的热爱,我非常感动,咸水歌真的被搬上了舞台。”女主角水妹饰演者周炎敏说。而与传统的咸水歌演出和表现方式不同,清唱剧《咸水歌》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元素,在演唱部分既保留了原生态民间唱法,也加入了美声唱法,并交替使用粤语、客家话和普通话。

历史:

中山咸水歌歌手曾登上央视舞台

中山是广东省咸水歌文化的中心地区。历史上,中山的咸水歌曾经有过辉煌,曾经将咸水歌唱到北京。近几年来,中山的咸水歌也获得了良好发展。咸水歌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成立了若干个咸水歌传承基地,咸水歌进入学校的教育课程,歌手进入中央电视台录音,尤其是2016年10月,东升镇的歌手周炎敏成功登上中央电视台,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民歌大会的演出,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但是,咸水歌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市政协决定以文化公益、文化民生项目的角度,将关注和支持咸水歌作为2017年之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部署。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有关镇区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咸水歌歌词,举行了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咸水歌事业,中山市政协、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办事处、小榄镇、东升镇、民众镇、南朗镇、坦洲镇和市音乐家协会策划组织、共同主创了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以下简称《咸水歌》),被中山市委列入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升格地级市三十周年的重点文化项目。

创作:

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咸水歌》由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担任总编导和总撰稿,由广州交响乐团驻团著名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由广州交响乐团,会同中山市的歌唱演员、中山合唱团(邀请部分音乐教师),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联袂演出,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山本土原创作品。

丘树宏介绍,通过一个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山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咸水歌的特点和各种调式与唱法。“传统性和创新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作品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其中既有原生态唱法,又有大胆的改革性探索,采用交响乐、清唱剧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领先的尝试。”

蓝程宝则表示,在创新中留住中山咸水歌的“咸水味”是他创作的最大挑战。“我是北方人,语言问题是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此外,咸水歌是很有地域特性的艺术,既要保留咸水歌的味道,也要发挥交响乐的特色,使中西音乐文化结合,难度较大。”

他介绍,作曲工作持续了3个月,为让作品更接地气,自己专门用了1个月时间走访中山各地,收集咸水歌的原生态材料,感受咸水歌的基层风貌。而后两个月,一鼓作气完成了总谱、分谱和钢琴伴奏谱的创作。创新和传统的关系依然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关注点。为让作品尽可能呈现咸水歌的原生态特点,全剧17首曲目中有6首是原生态曲目,集合了高堂歌、对花、大缯歌、姑妹歌等多种传统中山咸水歌类别。

关注

传统民歌表演形式

应与时俱进

演出后的第二天上午,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研讨会在中山市政协举行。18位专家学者以及清唱剧《咸水歌》主创、演职人员参加研讨,认为咸水歌这类传统民歌的表演形式应该与时俱进,用创新推动更深远的发展。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协主席李丽娜表示,在民间音乐歌曲走向上,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放开视野拓展空间,采用新的手段,《咸水歌》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看完整个演出,可以感受到《咸水歌》用了很多力气,非常不容易。”

人民音乐杂志原副总编、编审于庆新则建议,作为清唱剧而言,加强剧情因素与音乐的融合更利于增强《咸水歌》的表演效果,也是传统民歌创新改编时需要思考的方面。

“我诚挚地期待着,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能够印证出咸水歌风雨阳光的历史身影,也能够给今后的咸水歌提供一些前途命运的未来预示。”丘树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