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首任突击队队长现身话当年

85岁老人忆往事不服老不服输精神犹在,谈今朝寄语“新青年”学文化敢担当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江泽丰 禹媚 图/记者缪晓剑  
梁碧南老人。

  在多天焦急的等待中,民众镇宣传办工作人员终于来电,说中山青年突击队的首任队长梁碧南已经寻到,而且85岁的老人还邀请记者到他家里做客。记者兴奋得一夜无眠,次日早早踏着初洒大地的阳光,再次向着原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今的民众镇沙仔村平一三围出发。
  ■85 岁老人不服老不服输
  水乡的早晨宁静而又美丽。碧绿的河水不时泛起片片涟漪,早起的村民在小巷里穿梭,一间间民居飘出袅袅的炊烟。人声、车声和家禽的吠叫声,奏响了农村新一天的“交响乐”。
  进入平一三围,沿着河道边的硬底化村道走了一小段,再顺着坡道向下走,就来到了一幢楼房的门外。楼房的院子不大,疏疏朗朗的种着几棵树,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树底下悠闲地坐着,手里则紧紧捏着一个已显破旧的购物袋。
  他就是中山青年突击队第一任队长梁碧南。老人见来了客人,就想着站起来进屋给众人拿凳子,但很快就被拦住。老人不禁笑了起来,“虽说我今年85岁了,但是搬个凳子的力气还是有的。”
  梁碧南不服老,他说,服老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服输,这对于他们这样的青年突击队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不服老却又不行,现在讲话都开始有点‘漏气’了,耳朵也没有以往好使了。”说这话时,梁碧南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59年前,就是这位不服输的老人,带领着其他35名青年,组建了中山第一支青年突击队。他们集体签名,入队宣誓:“为革命时刻准备着,突击……”
  ■首任队长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这支从13岁到25岁的突击队中,梁碧南既是队长也是队里最年长的人,但从那时起,他从来就不服老,更不愿意服输,而这种“倔劲”到如今仍没有改变。
  梁碧南1929年出生于中山县新平乡(今民众镇沙仔村),5岁时成为孤儿,9岁开始给人家看鸭鹅,14岁时就跟从师傅学习搭棚。新中国使贫苦的他“有了地位,有了衣食”,因此他生产热情特别高,一心要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突击队成立后,梁碧南带领青年突击队员冲锋在前。当时田地低洼,他们就经常开展“入泥”(在小艇上挖河泥,并运到水田里填)竞赛。每天都统计“入泥”量,最多和最少的在其小艇上分别插红旗和白旗。梁碧南每天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入泥量居全队第一。他的精神鼓舞了其他队员,同时也影响了社员们,在全社掀起了劳动竞赛的热潮。为了夺红旗,许多人一大早就起来干活,形成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局面。“大家每天都干十多个小时,回到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突击队员不仅能吃苦,而且还善于动脑筋。当时没有农药,秧苗出现了“三化螟”虫害,起初人们拿它没办法,但突击队员还是想出了好办法——在水盆中堆泥,泥上插蜡烛。害虫晚上往有光的地方飞,飞进水里就淹死了。“我们为农业除去了一个大害!”
  ■寄语“新青年”学文化敢担当
  社员这样称赞他们:“青年突击队顶呱呱,碰到石头当蔗渣,落雨当冲凉,月光当太阳。”
  梁碧南更引以为豪的是毛主席专门为中山青年突击队写下的按语。他从破旧的购物袋里,掏出一本1977 年出版的 《毛泽东选集第5卷》。收藏多年的书本已经泛黄和破损,他小心翼翼打开第247页“二十四”章,一字一句大声朗读起来,“这一篇很好,可作各地参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这句话我也想送给如今的青年们。”梁碧南说,他希望青年后辈们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创造力、能谦虚和敢担当的新一代,“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青年突击队这种精神灵魂仍未过时。”
  “辉煌都是所有青年突击队员一起创造出来的。”梁碧南说,虽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但他内心时常渴望能与第一批青年突击队的其他队员“再团聚、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