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第一批队员仍有5人健在
其中包括当时年仅13岁的最小队员潘月兰及首任队长梁碧南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59年过去了,当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的中山青年突击队第一批队员,除了队长梁碧南,还有多少队员仍健在,这是记者在寻找他们的足迹时一直关心的问题。在民众镇宣传办、沙仔村村委会和众多热心读者的帮助下,好消息再次传来:第一批队员中还有其他4名队员健在,其中就有成立时年仅13岁的年纪最小队员。
■5名队员再聚首
中山青年突击队第一批队员的 “团聚”地点,定在队长梁碧南家里。
还没走进梁碧南家的院子,记者就远远听到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了出来。院子里,两男三女共5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成一圈,坐在凳子上拉家常。除了记者采访过的梁碧南外,其他4名老人一一向记者自我介绍。郭莲坤(女),今年77岁;林带胜,今年76岁;潘旺财(女),今年78岁;潘月兰(女),今年72岁。
59年前的1955年,首批中山青年突击队的36名队员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仅13岁,最大的25岁。如今,这一大一小的队员都在院子里——85岁的首任队长梁碧南和72岁的队员潘月兰。
翻开如今能找到的各种事迹资料,5名老人眯着眼睛细细辨认图片资料中的人物。“这些照片的确不是我们的,是后面几批队员的。”“是啊,的确有点遗憾,我们那时候没有条件留下点照片。”
不过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当年,他们干出了一番业绩:按老农的传统经验,冬种番薯,必定是九死一生,因为番薯苗在过冬时容易冻坏。“那时的冬天很冷,还下雪 (指霜)。”郭莲坤说,突击队员们想出“盖被子”的方法——给田地铺一层干草保温,“70多亩地,我们盖了三晚,每晚都忙到深夜一点多才回家。”为了提高水稻产量,突击队员们大胆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密植,总结出“座马沉腰,低手退步”的插秧方法,变一年一造为两造,使水稻年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
聊起当年,老人们时而不语,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没有付出哪有幸福今天
“那时候,我们都是自愿报名,我们愿意为合作社多付出一些。”潘月兰说,59年前她虽然只有13岁,是年纪最小的队员,但她从来就不肯认输,“我 ‘入泥’(在小艇上挖河泥,并运到水田里填)拿过第一,我插秧也拿过第一,我做什么都要争取拿第一。”
他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些。“我们白天忙完了,晚上就一起集中学习文化课,这在当时来说是很难得的。”上文化课,让队员们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越来越多人认字了,还有越来越多人把知识用到生产实践上。“正是因为年轻时付出过,才有今天的‘后来福’。”78岁的潘旺财说,如今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个月有近1000元的养老金,这让她生活无忧,日子过得很是惬意,闲来无事更可以骑着三轮自行车在村里村外晃悠。文/本报记者江泽丰禹媚图/记者缪晓剑
■5名队员再聚首
中山青年突击队第一批队员的 “团聚”地点,定在队长梁碧南家里。
还没走进梁碧南家的院子,记者就远远听到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了出来。院子里,两男三女共5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成一圈,坐在凳子上拉家常。除了记者采访过的梁碧南外,其他4名老人一一向记者自我介绍。郭莲坤(女),今年77岁;林带胜,今年76岁;潘旺财(女),今年78岁;潘月兰(女),今年72岁。
59年前的1955年,首批中山青年突击队的36名队员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仅13岁,最大的25岁。如今,这一大一小的队员都在院子里——85岁的首任队长梁碧南和72岁的队员潘月兰。
翻开如今能找到的各种事迹资料,5名老人眯着眼睛细细辨认图片资料中的人物。“这些照片的确不是我们的,是后面几批队员的。”“是啊,的确有点遗憾,我们那时候没有条件留下点照片。”
不过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当年,他们干出了一番业绩:按老农的传统经验,冬种番薯,必定是九死一生,因为番薯苗在过冬时容易冻坏。“那时的冬天很冷,还下雪 (指霜)。”郭莲坤说,突击队员们想出“盖被子”的方法——给田地铺一层干草保温,“70多亩地,我们盖了三晚,每晚都忙到深夜一点多才回家。”为了提高水稻产量,突击队员们大胆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密植,总结出“座马沉腰,低手退步”的插秧方法,变一年一造为两造,使水稻年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
聊起当年,老人们时而不语,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没有付出哪有幸福今天
“那时候,我们都是自愿报名,我们愿意为合作社多付出一些。”潘月兰说,59年前她虽然只有13岁,是年纪最小的队员,但她从来就不肯认输,“我 ‘入泥’(在小艇上挖河泥,并运到水田里填)拿过第一,我插秧也拿过第一,我做什么都要争取拿第一。”
他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些。“我们白天忙完了,晚上就一起集中学习文化课,这在当时来说是很难得的。”上文化课,让队员们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越来越多人认字了,还有越来越多人把知识用到生产实践上。“正是因为年轻时付出过,才有今天的‘后来福’。”78岁的潘旺财说,如今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个月有近1000元的养老金,这让她生活无忧,日子过得很是惬意,闲来无事更可以骑着三轮自行车在村里村外晃悠。文/本报记者江泽丰禹媚图/记者缪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