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本月进入收官阶段
市民理解支持是最大动力工人日夜劳作换城市和美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晖

雨污分流工程井下挖土工人在作业(资料图片)。记者缪晓剑摄
编者按
“让岐江河再现鱼翔浅底胜景,让市民重圆中流击水好梦”——为了这一美好愿景,2012年,中山全面启动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通过实施这项“埋在地底”的民生工程,使得雨水污水从“同流合污”变为“各行其道”,从根本上扼住岐江河污染源,为水环境综合整治补上关键一环。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目标,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即将在本月进入收官阶段。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工程回顾系列报道,从决策、实施、成本、成效等多个方面,剖析总结这项工程浩大、系统复杂、耗时耗力、社会关注最广的工程,敬请读者关注。
2012年10月,中山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上千名施工工人以工地为家,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艰苦劳作;许多市民牺牲了一时的出行便利,为的是换取长久便利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和美。如今,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即将按照预定时间完工,主干道逐步恢复通车,部分试运行工程取得初步良好效果。这一切,都与市民的理解支持和施工方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从理解“阵痛”到憧憬未来
11月27日下午6时,在莲员西路一家小店经营五金建材的张先生收拾好桌上的账本,准备收工回家。门口雨污分流工程道路全封闭施工已经3个月了,张先生的妻子忍不住又翻了翻这个月的账目,对工程带来的影响欲语还休。
张先生主动拉了拉妻子,“你看,我们都下班了,那些工人们还在做事,要互相理解下。而且,听说这个月莲员西路的雨污分流工程就要完工,可以恢复道路交通了,再忍忍,工程搞好了终归是好事。”
由于门口道路全封闭施工,莲员西路临街的商铺这几个月来经营状况都不理想。“但我还是挺理解这个工程的。”身为石岐人的张先生说。在他看来,城区那些又脏又臭的河涌确实应该整治。“我以前就住在一条臭河涌旁边,夏天那股恶臭都给我心中留下阴影了,只要雨污分流工程能够解决河涌环境问题,我就坚决支持。”
张先生的观点和大多市民一样。在雨污分流工程施工过程中,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到中心城区范围内30余处雨污分流施工点现场调研,并对近百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该工程的认可度和容忍度都较高,51.3%的受访市民认为工程施工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但97.5%表示对此影响可以接受或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接受。
那时候,对工程来龙去脉还有些懵懂的市民,希望的是相关部门能够科学规划,尽量缩短工期,做好长远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慢慢地,随着这项工程的举措和目标逐渐深入人心,更多的市民盼望早一点看到工程的成效,让自己和子孙后代不再受河涌黑臭之苦。正是有了市民这个最坚实后盾,工程推进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承受压力提前近一年完成工程
连续3个月的施工,莲员西路雨污分流工程负责人陈涛承受的压力一直很大。“这个项目从开始就 ‘不顺’。”陈涛说,莲员西路雨污分流工程今年8月22日开工,但工程进展到一半时突然发现原先规划埋设污水管的地方出现了一根长1.5米的原有雨水管。
“9月29日,工程停工了,规划设计院重新修改施工图纸,决定将雨水管拆掉,埋设污水管后,再重新恢复雨水管。”陈涛告诉记者,这样停工修改方案,让他们的工期紧张起来。
“经过请示,我们的计划完工日期从原来的今年10 月底调整到今年11月底。调整后,我们在施工现场出了告示,向附近居民解释原因并致歉。”陈涛说,中山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在施工前很难勘探到地下原有管线,同时老城区街道狭窄,埋设管线的路径很难偏移,所以雨污分流工程施工中,有些道路会因管线问题停工调整方案。
“起初居民并不理解这些,看到停工就会质疑。”陈涛坦言,相比工期紧张,如何与居民做好沟通,更让他在意。“因为这个片区的工程封了整条路,对居民的生活以及临街商铺的经营造成很大影响。好在中山市民的素质相对比较高,也讲道理。对于市民提出的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于是,陈涛要求手下工人们开始加班加点“抢工期”,从之前下午6时收工延长至晚上8时收工,中午除了吃饭外也取消了休息时间。“我们一定要在预定时间点完工,并将路面恢复,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陈涛响应临街商铺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偶尔会清理出一条车道让商铺卸货装货,“所以我们与周边居民的关系还算融洽。”
事实上,在整个雨污分流施工过程中,有上百个施工单位遍布城区各地夜以继日施工。他们肩头扛着的,有主管部门的工期压力,有施工过程中 “与民争路”的压力,当然,更有工程质量的压力。在多种压力之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任务仍提前近一年完成,这是施工方和组织方最欣慰的事。
■上千名工人每日为工程挥洒汗水
应忠平,“地下挖土工”,在雨污分流光明路主干管工程中,他与其他7名工友负责 50 米长的人工顶管。11月 29日,记者再次联系上他时,他已经结束了中山的工程,前往肇庆市新的工地。
浑身泥土的工人沿着铁质楼梯攀爬下井,膝盖以下浸泡在浑浊的泥浆中,钻进横向插入泥土、不到半人高的管道,面向土层坐下,用锄头、铲子挖出前方的石块和淤泥……这就是“人工顶管”的具体工作内容。由于雨污分流工程中,许多道路地底下有石块、木桩、排水箱涵等障碍物,如果要在这种地质的地底埋管道,就必须挖工作井,然后在井底将管道横向插入土中,工人钻进管内,将前方的泥土、石块等阻碍物挖出,这样才能用机器将管道打进去。
今年9月23日,光明路主干管工程现场,记者第一次见到应忠平。他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T 恤,下身穿着一件满是洞口的秋裤,身上、脸上糊满了烂泥。当时他正准备收工,和记者交谈了一会儿后,身上的烂泥干了,他说有点痒,于是抖了抖身子,又爬下施工井,用井内的浑水擦了把脸,并脱下衣服浸湿抹了抹身子。
这样的举动对应忠平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光明路主干管工程,应忠平施工的路段管道长约50米左右,今年9月1日开工,共有8名工人,分为白天黑夜两班制,每人工作8小时,4个小时在井下,4个小时在井上。9月底,应忠平完成了他负责的路段,共将30余根2米长的管道插入地下。
“现在在肇庆的工地比在中山轻松些,地底环境没那么复杂。”11月29日晚,记者打电话联系应忠平时,他对光明路人工顶管的高强度工作还记忆犹新。“在中山真的是累到了,我记得当时有一块100公斤左右的花岗岩挡在管道前,我们在泥水里泡着,20多天才推进了两三米。”
“地下挖土工”“特种焊接工”“支管到户工程施工工人”…… 虽然我们无法记住每个人的名字,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会永远铭刻在这里。据统计,在两年多的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现场,上千名不同工种的一线施工工人每日挥洒着汗水,为这项纷繁庞杂的市政项目早日完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