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利弊博弈,保工期还须少扰民部门联动,确保按时按质完成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0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丹丹 朱晖  
  雨污分流工程施工人员在地下工作(资料图片)。记者赵学民摄

  曾经密布的水网、依水而居的生活,勾勒出岭南水乡的风情画。当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当人们从“亲水”到“远水”生活,2012年,一场名为“雨污分流”的攻坚战在中心城区拉开帷幕。
  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的中心城区埋设污水管,难度可想而知。据了解,地下管道施工位置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地下管线分布现状,还要考虑道路未来改造的问题。而在主干道上的施工工地,更像是一辆在道路上一停几个月的抛锚车,势必对交通造成影响。如何因地制宜组织交通分流,同时改善工艺尽量避免扩大“战线”,成为工程组织者和施工方“利弊博弈”的大难题。
  好在,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下,这些难题被一个个攻克。“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市民的支持理解。施工过程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点子,都是从各部门和市民那里获得启示。”市雨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降低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加快工程进度,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成立应急协调机构,通过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联动,对工程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应急协调,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其次是加大人力、物力等投入,确保施工力度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同时优化调整部分路段的施工方案,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的影响;在每个施工现场也通过宣传、施工告示等方式公告施工围蔽信息并接受市民监督。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最大限度减少交通困扰
  “拆除的雨污分流围蔽施工点怎么又重新围上了?”在雨污分流施工过程中,交通堵塞是市民抱怨最多的话题,质疑部分路段挖了填,填完了又开挖的声音也不断传出。9月12日,记者曾前往部分施工点,了解反复开挖的原因。
  “其实我们也是为了保障交通,尽量减少市民出行困扰。”起湾道与中山路、博爱路交叉口附近,有部分雨污分流围蔽施工点反复开挖,对此施工方负责人冯凯权解释说,之前的围蔽点在路中间,但在住建部门确定施工方案后,规划部门表示交叉口未来可能会建隧道,为了不影响未来规划,方案必须作出更改。“更改方案需要专家论证等流程,所以时间就耽搁了,我们为了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将原有施工点围蔽取消恢复通车,现在方案确定重新围蔽施工。”
  在雨污分流施工过程中,由于现状地下管线复杂,埋设不规范,施工方经常遇到规划埋设管道位置出现了一根原有雨水管等问题,不得不做出规划调整。面对这些情况,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事实上,在雨污分流工程正式开始前,主管部门已经考虑到工程必须对部分路段开挖和围蔽,影响交通。于是,工程规划阶段便与交警部门制订针对性的交通疏导方案,同时交通疏导方案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期间,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不断完善公交、路边停车等相关疏导措施,并及时通知市民合理选择出行路线,减少施工路段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要求施工单位优化顶管工作井的大小、布置方向及施工方法,尽量减少围蔽范围,缩短工期。施工时,施工单位也会按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区域,降低集中施工的交通负荷。在开工路段的选择上,施工单位必须做到拉开必要的距离,避免一个区域内紧邻的两条道路同时开工建设,给交通分流创造条件。
  ■做好协调,科学施工 市领导暗访杜绝“围蔽怠工”现象
  据了解,雨污分流工程启动以来,工程指挥部以及各职能部门、监督组各成员单位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建设、施工总承包单位倾力投入、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共同推进工程按计划进度实施。但是,由于项目组织形式新、任务紧、子工程多、施工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现监理单位管理不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单位未按要求做好施工管理,造成了工期延缓、工地扰民等问题,引起部分市民的不满。
  去年11月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提前暗访的基础上,带领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各相关单位,突击检查了4个雨污分流施工点,要求彻底消除只围蔽不施工的现象,做到“攻坚克难加快工程进度,好事办好切实减少扰民”。
  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按照“好、快、省、安、廉”的总要求,确保雨污分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在先行一步的基础上,提前2-3年完成国家与省部署的雨污分流建设工作,真正把工程建成全省的样板工程、环境修复与完善城市功能的典范工程、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
  为了加强施工监督管理,主管部门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勒令停工和动态扣分等举措,有效抑制扰民施工等行为。今年9月,主管部门在媒体上发布“施工处罚榜”,对部分违规单位进行曝光,要求各单位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资料进行自查自纠,从严落实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条文和设计图纸上的要求,认真阅读不良行为扣分标准,避免触犯相应条文。
  “对于违规行为,行业管理部门能对其做出整顿、停工等行政处罚,也能在行业诚信平台中对其进行扣分,这将影响施工单位将来的招投标资格等环节,对屡犯不改者还将列入 ‘黑名单’,市政工程永不录用。”雨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全程监督,保证质量 智能机器人让隐蔽管道“看得见”
  除了对施工行为加强监督以外,工程质量监管更是相关部门监督的重中之重。据悉,市审计部门从工程一开始便介入监管,进行全程审计,并就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解决处理。对于某路段一度出现的管沟回填不符合要求问题,责成施工单位返工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为及时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指挥部办公室专门设立了答疑投诉电话,听取市民对雨污分流工作的意见建议。此外,市人大、市政协、两办督查室、新闻媒体、市民监督团等单位和组织也多次进行明察暗访,确保雨污分流施工过程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见识了智能机器人这个雨污分流管道检测验收的 “秘密武器”。据了解,这个机器人最多能移动到120米远,镜头可以360度旋转,身上还配有照明灯,就算是进入雨污分流工程中最窄的300毫米管道,也可以伸缩自如,发现人工无法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利用这个设备在管道内穿梭爬行,可以无死角地查看管道“病害”,通过显示屏就可一目了然看到污水管壁上的情况,“智能机器人检查的结果会被制成录像,方便以后随时查看。”管道视频检测项目工程师陈伟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