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陈良贤作政府工作报告。黎旭升摄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良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改两稳三确保”的工作重点,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的挑战,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实干的精神、坚定的信心,加快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加强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促进依法行政与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基本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速逐季提升。人均生产总值8.9万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2.4亿元,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1192.2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6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903.7 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8亿元,增长10%。出口总值278.8亿美元,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增长5.3%。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有力地推动了项目落地。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情况良好,各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二)经济质量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5:55.3:42.2,轻重工业比为54.8:45.2。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5%。新增规上限上企业626家,净增377家。百亿级企业增至9家,十亿级企业超100家,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比重达45.6%,创历史新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8.8%。承接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增长179.1%,增速排全省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增至27家。建成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助保贷”政策撬动金融机构贷款16.6亿元。大涌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成效初显。启动4个市级产业平台建设。成功打造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6.1%。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获省"优秀"等次,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环保责任考核均排全省第二。
(三)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公布行政权责 “三张清单”,取消、调整各类权限173项,赋予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小榄镇、三乡镇更大权限。启动“三规合一”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项目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市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行政村综合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整合优化12345服务平台,完成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镇区站建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95万户。实施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改革。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16家市属国企开展股权招商,中山公用成功引进复星高科参股。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扎实推进。基本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交易平台,完成资产交易1770宗。教育综合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9所普通高中收归市级统筹办学。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神湾港获准设立国内首个对外开放游艇码头。海峡两岸中山论坛落户中山。
(四)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澳门共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深中通道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我市极力争取的A3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工可报告专家评审会。105国道跨线桥全线通车,广珠中线二期、纵四线等工程顺利推进,沙港公路开工建设,19条重点断头路基本打通,129 条农村公路完成硬底化,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处置闲置土地1.8万亩。“三旧”改造向纵深推进,新增实施改造土地面积2223亩。投入16亿元开展1267项秀美村庄项目建设,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12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加快推进。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和扩容项目稳步实施。建成北台、金钟山等8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启动紫马岭公园、彩虹绿洲公园改造建设。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4.2万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近年新高。
(五)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成功入选人民网“全国民生典范城市”。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7元,增长8.6%。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考核排全省第二。城镇社会保险参保919.1万人次,养老待遇显著提高。全面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平价药包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低保标准提高到533元,发放低保资金4423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建成保障房1584套,改造250户双低家庭危房和140户优抚对象危房。4000名异地务工人员获得积分入户资格,1.2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获得入读公办学校资格。办理老人免费乘车卡3.4万张,建成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第三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本科录取率排全省第一。建成53个社区体育公园、40个自然村健身苑点。首条快速公交示范线投入运营,新增公共自行车6000辆。市、镇、市场三级食品检测体系加快建设,所有镇区建成食品综合快检中心。对口帮扶和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六)社会综合治理不断创新。积分制管理项目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673名异地务工人员被聘为村(居)特别委员,40个异地商会成立“新中山人服务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成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建成286 个社区综合服务大厅,社区建设“2+8+N”模式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创建“无三害”城市取得明显成效,禁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开展涉枪涉车等“六大战役”严打了犯罪,“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创建达标率100%,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村居全覆盖,刑事发案下降近两成。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形成“1+30”人才政策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所有镇区设立法律服务大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面铺开。信访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越级上访大幅下降。矛盾化解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解决“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为民、务实、清廉”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持厉行节约,严格“三公”经费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加大规范性文件清理和监管力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在全省依法行政考评中获优秀等次。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4件、市政协提案234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深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大重点政务督查力度,加强网络问政,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强化监察审计,加强廉政建设。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 “深化改革年”,把握改革的窗口期,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法制等领域改革,以改革求突破,向改革要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我们紧紧围绕“项目落实年”,着眼于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大交通,着力破解征地拆迁、国土规划、立项审批、资金紧缺等难题,在工程推进、项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我们紧紧围绕“效能提升年”,加强制度建设,开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促进审批提速、行政提效、服务提质,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深感到,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正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爬坡阶段,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培育;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生产总值、出口等指标增速未能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呈固化趋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并存,制约项目落地的短板没有根本性改变;城镇化未能同工业化很好地融合互动,新型城镇化、新型专业镇建设任重道远;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滞后,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一些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当前宏观形势,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智能制造2.0、工业4.0概念,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必将带来世界经济的重新洗牌。中央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广东自贸区正式启动,全省新一轮改革创新大幕已经拉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战略通道进入预期,我市区位优势得以重构和凸显。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我市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已进入轨道,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要正确研判形势,提振信心,因势利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判和部署上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今年定为"狠抓落实年",聚精会神、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把握机遇、保持定力,做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更加注重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改善营商环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新型专业镇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调整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坚持改革攻坚,释放制度红利;坚持智慧发展,建设精品城市;坚持统筹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公平正义;坚持和谐善治,增进人民福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务实求进的作风狠抓落实,奋力开创"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建设新局面。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出口总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增长强后劲,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托住大盘稳增长,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空间和条件。统筹用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大步子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打响工业大会战,建设实体经济强优城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扶持健康医药、新能源、游艇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推广一批产品应用示范,支持一批核心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产业发展载体,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光电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深化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镇区盘活镇属资产。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运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生鲜电商,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
发挥投资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13项,年度计划投资376.9亿元。坚持全市招商"一盘棋",整合招商资源和政策,建立市镇两级客商服务队伍。实施靶向招商、专业招商,突出城市整体形象推介,引进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项目。狠抓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推广定期会办、联合审批经验,研究实施项目投资"直接落地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投向交通、市政、能源、水利等领域。建立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强度、节能、环保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建设。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信息、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适度开发高端消费。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加强旅游规划统筹,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扩大旅游综合消费,拓展国内外旅游合作领域。加强商业网点规划,鼓励连锁企业进社区,统筹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广场和镇区商贸中心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要立足当前和考虑长远,保持房地产政策相对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相关收费,积极消化存量,科学控制增量,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争取中山港、神湾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年内通过验收,开通黄圃港口岸。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强与港澳合作,实现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深化口岸通关改革,推进电子口岸系统建设与省内区域通关一体化。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推进市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建设。扶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旅游购物、市场采购等外贸新模式,设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监管区。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外贸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支持中山产品进入国际组织采购名录。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华南进口乳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红木、大宗消费品等商品进口新平台。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加强与省自贸区对接与合作,研究创建综合保税港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
支持欠发达镇区提速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加大对欠发达镇区的扶持力度。新增4.9亿元用于镇区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安排4.2亿元用于欠发达镇区均衡性转移支付。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镇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安排4.5亿元支持欠发达镇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大地释放改革的活力,更多地依靠创新的力量,来激发内生动力,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态质量,让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
大力推进战略平台建设。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实施八大创新工程,打造"两区四带多集群"产业格局。积极争取和用好省的政策支持,加快翠亨新区建设。推进中山港东移、翠亨新区路网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翠亨快线年内通车。启动翠亨新区科技金融新城建设。高水平建设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推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推进四大市级产业平台建设,鼓励各镇区向平台输送项目。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抓手,构筑城市创新空间集聚集约,技术与产业创新协同协作的创新生态。落实加速折旧等措施,支持企业升级设备,推动"机器换人"和"智能化车间"建设。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探索发行科技创新券。设立市重大科技专项投资基金。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工业发展研究院建设,提升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服务功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培育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组建"大仪网",实现科技服务"云"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增强金融的供血能力。做好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推广建设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完善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发挥好100亿元市建设发展股权基金作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发展社区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完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培育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片沃土,政府要培土施肥、精耕细作。加大力度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支持电子商务园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电商企业和行业电商平台,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移动互联等业务,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支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开发研究和整合运用,加快完善大数据生态产业链。创建"中山美居"网络品牌,建设"中山美居"体验平台。整合装饰行业资源,打造泛装饰交易平台。
集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高层次人才入园创新创业。扶持创新科研团队,落实高层次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政策。实施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选拔一批优质企业的经理人进行培训。创新高层次人才评定,培养企业"双高"人才。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劳动者培训,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5万人,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办好"中山人才节"和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三、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把扩容提质作为城市升级的战略方向,放大格局谋划城市发展,按照产城融合、智慧人本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载力,按照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打造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文化浓郁的现代精品城市。
加快推进"三规合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提高政府对空间的管控能力。年内完成"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严格划定生态控制线,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土地管理,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规范地下空间利用。用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科学谋划和编制好"十三五"规划。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推动工业用地竞争供给,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收储力度,完成存量建设用地清查工作。加快"三旧"改造,推进闲置用地处置,铁腕整治"两违"问题。有序发展商品厂房,推动低开发强度厂房改造,鼓励"企业上楼"。通过扩、消、并、转,整合和提升工业园区,促进园区二次开发。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 "强心优副"战略,提高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强化小榄、三乡副中心公共设施建设。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站场,推行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加快电子政务、北斗等云平台建设。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打造人文中山,推进岭南文化特色街区复兴,加强对古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坚持交通先行,积极配合做好深中通道前期工作,推动深中通道按照A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路网对接工程建设。争取广中珠澳城际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网规划,推动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尽早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构建中山捷运系统。加快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广中江高速建设。完善骨干交通网络,建成阳光大道接福源路、十水线小榄水道特大桥,开工建设岭栏路、二环快速路港口至横栏段、番中公路改建工程,续建纵四线、大南路、古神公路二期、广珠中线二期,改造岐江公路沙溪段、长江路、省道S268线古镇至横栏段。加大中心城区道路网络改造建设力度。增建公交站场,完善自行车、行人慢行交通系统。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推进主干农路硬底化二期工程。
增强城市保障能力。加强能源供应的调度和储备,加快热电联产、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建设。完善通信和供电网络,开展"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抗咸工程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四、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更加宜居美丽中山
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加强污染治理、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守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
扩大绿色空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加强对城市绿地、山体、河流、岸线的开发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建设城镇景观林带和环城防护林,建设一批公园。支持岐江河沿线镇区打造滨水走廊。推进秀美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内河涌整治力度,逐条消除中心城区内河涌劣五类水体。继续推进城乡雨污分流,加强岐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整治西江中山河段、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等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加强燃煤扬尘、尾气废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淘汰锅炉和"黄标车"。建立最严格的用水用地管理制度,加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节能。推广LED 绿色照明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推进集中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统筹环境容量指标管理,加快建立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口,杜绝重污染项目上马。继续实施差别水电气价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改善保障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树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的需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努力让百姓生活更加体面和幸福。
构建普惠托底的社会保障。市财政统筹安排9.4亿元,用于生活、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健全养老、生育、工伤保险制度,扩大特定病种医保支付范围。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进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实施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公租房1557套,基本建成1800套。推进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事业改革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2000个。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集约化发展,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探索家庭教育新形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创新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社会资本办学与职教联盟新机制。改造提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推进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扩大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医联体"试点范围。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网络,推动中医药进社区。鼓励社会办医,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职业危害管理,保障劳动者健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 "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探索社会治理中山模式。启动综合网格化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一法五全"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实现社区建设"2+8+N"模式高标准广覆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外包服务能力。扩宽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网上信访工作。加强劳资关系源头治理。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维护和保障社会安全。深化平安中山建设,大力开展全民治安,提升"平安细胞"创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提升医院"无医闹"、场所"无三害"、社区"无毒害"、城市"无三非"工作,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平安出租屋"建设,推动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创建无假药城市。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推进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应急管理。做好公共安全工作。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139文化街区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办好孙中山文化节,筹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擦亮"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支持发展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国防建设,做好人口计生、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民族宗教、气象、统计、妇女儿童、人防、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做好对内对外扶贫工作。
六、扎实办好实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包容性发展,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实施"市民点菜、政府埋单",全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身边,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经过广泛征集民意,今年继续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完成新建、改建村级公路项目830个,里程约324.9公里,解决167个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放心食品工程。加强对食品种养、流通、消费环节的快检快筛,全市快检农产品、水产品、餐饮食品50万份。完善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24个。建成动物卫生远程视频,对全市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和批发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建成市总控中心1个、镇分控中心24个、重点企业监控点203个。实现200亩以上蔬菜基地产品安全检测全覆盖,新增放心菜生产基地1000亩。三是放心饮水工程。对城区3万户用水户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将易锈蚀的灰口铸铁管和镀锌钢管更换为耐腐蚀的聚乙烯管等管材,增加管网末梢定期排水,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四是便民就医工程。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实名制基础上,实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小榄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检验检查结果和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三甲医院微信、网站、电话等多渠道预约,方便群众就医。五是城市"绿肺"工程。紫马岭公园增加夜间开放时段,田心、金钟山、北台等3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丫髻山、铁炉山、银坑等3个森林公园及树木园三期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建设。建成西区彩虹绿洲公园、港口湿地公园,推进翠亨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和五马峰公园建设。绿化美化村庄40个,森林景观改造2500亩。六是内河清流和城区治涝工程。在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基础上,开展首批内河涌整治,年内治理主城区发疯涌、白石涌、西河涌、崩山涌、羊角涌5条内河涌和镇区茅湾涌等48条内河涌约300公里,年底前基本消除这些河涌劣五类水体、"黑臭"现象和垃圾漂浮问题。此外,对旧有排水系统启动升级改造工程,对兴中道、华柏路、博爱七路、悦盈新城、起湾道(起湾道与中山四路交叉口)及兴华大街(兴华大街与建设街交叉口)等6个内涝易发点进行排水改造。编制完成《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白石涌排涝泵站投入使用,建成发疯涌排涝泵站。七是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新增创业园区(孵化基地)6个,组建50人创业导师团指导创业,扶持500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入园孵化,1.5万人接受创业教育。新增市场主体8000家,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八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全市所有镇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康复保健、辅导培训、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九是全民健身工程。新建全民健身驿站60个,形成城乡居民15分钟步行健身圈。100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每个镇区举办12场次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十是出租屋平安工程。落实出租屋备案登记,实行分层分类服务管理。实施出租屋网格化管理,推行网格内"联合巡查、综合执法"。推进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在全市出租屋推广应用门禁视频系统,年内覆盖50%规模以上出租屋。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各项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勤勉的工作、更加高效的服务,建立权责统一、务实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市镇两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推动改革的能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管理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规定。建立规范性文件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市镇权责清单,建立审批服务事项目录管理系统。深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推广镇区综合执法模式。扩大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完善行政复议机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
二是坚持奋发有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创造条件,为创新和探索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大培训力度,完善领导干部知识结构,推动知识能力转型升级,提升公职人员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驾驭新局面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是坚持优化服务。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开门抓作风",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落实"三集中一分开"。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网上办事大厅业务办结率。规范建设项目中介组织管理,建设网上"中介超市"。探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探索政务服务微平台,健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加强督办,深化督考合一模式,实现绩效管理镇区全覆盖。加强行政效能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
四是坚持廉洁自律。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落实"一岗双责",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廉情预警系统。完善内部审计"年审制",突出对改革措施、财政资金、政府重点投资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方面的重点审计,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专项审计的监督。逐步推进镇区集中支付改革。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车使用等规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和人员编制增长。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适应新常态,要有新气象。人民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嘱咐重托,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在中共中山市委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带着"精品城市、和美中山"的美好追求,拼搏,进取,再创业;革新,突围,再崛起!○附件:名词解释
1."一改两稳三确保":是指切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稳增长和保稳定为工作重点,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民生福祉有新的改善。
2."三张清单":是指市直每个部门一张清单、镇区一张清单、本轮取消调整事项一张清单。
3."三规合一":是指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4."直接落地制":是指土地出让前,提前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等"许可清单",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内容符合"许可清单"的,无需办理事项审批。企业获得建设用地后,作出书面承诺并自主依法依规开展勘察、设计、评审,通过开工前审查备案后,自主开展施工,施工过程接受动态监督,竣工后按承诺的要求接受部门和专家验收,实行"先建后验"。
5."两区四带多集群":"两区"是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四带"是指北部五金家电产业带、西部灯饰光源产业带、东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导南部镇区加快培育形成新兴主导产业带。
6."大仪网":是指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整合各高校、科研院所分散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科研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支撑服务。
7."一法五全":是指建立法治引领、全域平安、全盘掌控、全网联通、全民治理、全程服务的"一法五全"社会"网格化"治理体系。
8."城市'无三非'":是指基本没有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行为。
9.内河清流和城区治涝工程: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主要是新建各类污水管道(污水主干管、市政管、支管到户)以及污水泵站,从源头上对城市污水进行收集,避免污水直排河涌。在此基础上开展内河涌整治,采取清淤、调水、绿化等措施,提升河涌水环境质量。两者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解决污水收集率低、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城区治涝工程则是通过新建排水渠、泵站,修缮疏通原有管道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雨水收集排放能力,逐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10."三集中一分开":是指在不新增机构编制的前提下,原则上将所有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先向各单位办事窗口集中,然后再进驻到市行政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推行审批权和监管权分开,承担行政审批的科室,不得同时负责审批事项的监管工作,而承担行政审批事项监管的科室,则不再从事具体行政审批工作。
11."三证合一"改革:是指实施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统一"办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