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扬帆启航向东奔流到大洋

从内河贸易到远洋贸易,中山的水道承载更为宏大的使命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晖 通讯员王维  
  中山的水道承载历史的沧桑和对未来的希望奔向大洋。赵学民摄

  3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五,仲春时节,大潮汐。
  上午10时,中山港大桥上,乌云盖顶。向西眺望,两条水道如长龙舒展,绵亘千里,最后汇流成一条更宽广的江河向东边出海口奔流而去。
  两条水道分别是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是中山北部镇区向东出海,到达伶仃洋的主要航道。
  早在改革开放前,甚至上世纪80年代前期,这片水域并非如此景象。据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郭昉凌回忆,中山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任何陆路,交通只能依靠水路,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之中有三扇“大门”都在中山境内。“那时候,石岐到南头、黄圃都必须坐船,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山才出现第一条桥——沙口大桥,人们可以通过陆路到达顺德。”
  在市海事局5楼,会议室内珍藏着一张1953年的老照片。图中显示的是岐江长堤,石岐水道的老码头,如今的兴中广场河段。漫长的河道上纵向铺满了船只竹筏,帆影相叠,连绵到了海天交界边际。
  “我是老石岐人,年轻的时候到广州都要坐木船,船像一栋平房那么大,可以载一百多人,船前用另一艘拖轮拖着,没有任何噪音,船上设卧铺,睡一觉就到广州。”海事局船员管理处处长仇远祥今年快60岁了,即将退休,他回想起中山的水道当年的繁华不禁面露微笑。
  仇远祥告诉记者,他印象中中山最早的对外贸易是在小榄镇。小榄的渔民们晨起捕鱼,将活鱼放在木船内,船舱底部穿孔,让河水能够漫过鱼鲜。待渔船装满,渔民们便顺着小榄水道或者鸡鸦水道向东航行,一路风餐露宿,出横门口,进伶仃洋,到达香港卸货,将鱼鲜卖给港人。
  “除了运送货物,中山的河道之前还承担了客运的功能。”仇远祥说,中山西到广西梧州、北到广州、南到珠海、东去香港澳门都有内河客运可达。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员峰桥、光明桥等桥梁的建设,内河客运逐渐被取消。“现在,中山水道基本已经没有内河客运了,因为陆路运输太过发达,没有人愿意乘坐又慢又不舒适的船舶。”
  如今,在中山内河水道上的船只除了运砂船外,还剩下不少活鱼运输船,但方式也从过去的木船变为如今的钢船。仇远祥说,渔民在中山养殖场收获鱼鲜,用小船将鱼鲜运到位于小榄的中山水出集团,然后汇集,由水出集团的大型渔船运到香港。深夜装货,清晨到达,在香港菜市场开市时,来自中山的活鱼就已经运送到海鲜摊档。
  “难道中山的水道已死?”“不对,你可以下午在同样的地点往东看。”
  下午4时,中山港大桥,同样位置,向东眺望。鸣笛声四起,机械轰鸣声响彻天际。岸边,中山港客运码头,纯白外壳,三层结构的高速客轮划破水面,向东驶去。再往前,中山港航集团和中山外运集团的货运码头,无数机械臂耸立,铁索之下,是动辄万吨级的集装箱货轮在等待,货轮上如山般装载着集装箱货物。
  “现在并不是最热闹的时间,最热闹的时间在凌晨以后,这些货轮一般都在凌晨左右装满货物启航,清晨到达香港,卸货,商场开门就可以买到中山货物。”仇远祥说。
  2014年,中山进出口集装箱达104.2万标箱,进出口货运量为635.1万吨,客运量 (进出境人员数)达143.4万人。其实,中山内河水道并未沉寂,他们作为对外交流的纽带,以更加现代更加壮伟的方式承载着使命,为中山远洋和对外贸易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