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昔日军事重地今朝旅游旺地

澳门东望洋山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好去处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赵伟 张房耿  
  东望洋山顶的古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

  4月13日,记者站在澳门东望洋山山顶远眺,只见山下的新口岸高楼林立,澳门繁华一览无余,而伶仃洋里清晰可见的粤港澳大桥工地,预示着澳门更加美好的未来。
  ■昔日军事重地保一方平安
  东望洋山古称琴山 (因其形似卧琴),原为一荒芜山冈,19世纪澳葡政府广植松树,故又名松山。现在山下的东面和南面已经填海造地,成了澳门的新口岸。顺着山上小径,大约20分钟,我们一行登上山顶。山顶上,古灯塔、古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等保存完好。
  东望洋山位于澳门半岛的东部,面朝伶仃洋,是半岛的最高点,因其位于进出澳门的咽喉要地,在1976年葡军撤走前,这里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保护着山脚下百千户民众的平安。
  随行的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郑伟聪介绍,自1622年葡萄牙人成功阻击荷兰人进攻后,小小的澳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陆续筑起了十多座大小炮台,组成了严密的火力防御系统,东望洋山炮台就是这个防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当时东望洋炮台虽在古城外边,但居高临下,其火力可以给城市东侧以完全保护。东望洋山炮台一直为葡人倚重,成为军事禁区。
  “现在山下已沧桑巨变,东望洋炮台也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郑伟聪说,“但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里,这座炮台是澳门民众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炮台入口处的一间房子里,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编织物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编织物上方还用文字标示了风向、风速等参数。郑伟聪说,这些是台风来临时的标志信号球。他解释说,每当台风来临,工作人员就会按照台风的等级、距离远近,把不同形状的信号球高高悬挂到炮台顶上,及时通知远近居民台风的消息。
  ■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场,我们看到山顶制高点800平方米内集中了古炮台、古灯塔、圣母雪地殿教堂等东望洋山所有的“精髓”。
  据介绍,1623年建成的东望洋炮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1864年建成的灯塔是远东地区走向现代化的第一个灯塔;建于1626年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墙身精致的壁画清晰可见,图案线条秀丽活泼,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
  郑伟聪说,2005年,东望洋山上的古灯塔、古炮台、古圣母雪地殿教堂等,作为一个个子项目,纳入到澳门城区,并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这里已经是澳门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山顶稍歇期间,游客络绎不绝。据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每天接待的游客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上千人,有散客,有团队,有国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人。
  ■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澳门政府将东望洋山整体改造成松山公园。在高楼林立的澳门市中心,能有这样一块 “绿肺”实属不易,这里也很快成了市民休憩、健身的场所。
  当天我们达到东望洋山的时间大约是下午 2点,烈日当空,但山间林荫道上已经有了不少前来健身的市民。今年已年逾古稀的郑安仁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老人家就住在山脚下,自从这里成了公园后,她就养成了来这里健身的习惯,“这里不仅环境好,树多,空气好。”老人家说着,继续着自己的慢走。
  从山顶上下来,我们注意到,一路上都是各种健身器材,半山腰上,还有一条专供市民慢跑的道路;而此时前来健身休憩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纵享山间负离子的滋润。
  沿阶而下,快到达山脚时,一阵轰鸣的摩托车发动机响声打破了山间宁静。郑伟聪指着山脚一条公路说,那是每年一度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的赛道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东望洋赛道,每年这里都会上演速度与激情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