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孙中山革命发轫地
发布时间:
2015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冷启迪 李丹丹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
鲁迅说“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先生短短一句,却是香港最真实的写照。行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繁华都市的森林,已然将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的风光盖过。但镶嵌其间的哥特式、洛克式、清真式、中国传统式的建筑,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各肤色民族,却不断提醒着你,这里不仅仅有万国舶来的商品,川流混杂的人群,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里还是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碰撞之地,见证了现代文明在东方的植根与发展。
■孙中山香港求学“四大寇”论政
香港中环德己立街20号现今是二手名牌包店“米兰站”的铺面,但将时针拨回百年前,这里是一家名为“和记栈”的鲜果铺——革命者们就是在这里策划了1903年广州起义。香港人没有忘记这些见证辛亥先贤革命历程的地方。1996年,香港中西区区议会设立了“孙中山史迹径”,将他生前在香港读书、居住及与革命党人聚会的地点串连起来,编排了15个站点。“和记栈”鲜果店旧址就是第15站。
沿史迹径一路西行,走进大街小巷,穿越新旧建筑繁华都市,触摸时代精英的问道之路与思想交锋。1883年,17岁的孙中山来到位于香港上环东边街的拔萃书室(第2站)求学。翌年,孙中山转学到位于歌赋街44号的中央书院 (第5站)。该书院后来搬迁到鸭巴甸道,并改名为皇仁书院(第9站),后又迁至铜锣湾。孙中山在中央书院开始接受西式教育,每日放学后便回到不远处必列者士街2号的美国公理会福音堂住所 (第4站),在这里他受洗为基督徒,并取教名“日新”。在港成年后,他却发现宗教里“平等博爱”的精神与其“天下为公”的革命思想胚胎并不相悖。在中央书院肄业后,曾转入香港西医书院。沿必列者士街的青石台阶而下,便可来到荷里活道77-81号香港西医书院旧址(第10站)。与之相邻的75号则是当年孙中山习医时常去的道济会堂旧址(第11站)。当年在西医学院的孙中山,其志并不全在学医,据其后来自述,“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在香港学习期间,他与杨鹤龄、陈少白、尤列朝夕相处,抨击清廷腐败,“畅谈革命,慕洪秀全之为人”,时人称其“四大寇”。“四大寇”聚谈国事之所,有位于歌赋街8号的杨鹤龄之家杨耀记 (第6站)和摆花街2号的杏宴楼西菜馆。如今,西菜馆依然是一家装修别致的西餐馆,杨耀记也成了人流熙攘的大排档。
■“革命思想正乃从香港而来”
百年过去,史迹径上的多处遗址已旧貌难寻,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11年辛亥百年期间,常有人来史迹径造访。作为革命的策源地,流血牺牲难免波及香港。1901年1月10日晚,百子里转角的结志街52号(第7站),辗转返港不久的杨衢云在其私塾被清廷派来的刺客枪杀。而今,结志街店铺林立,人兴财旺,不远处便是有近百年历史的中环露天市集,只有路旁鲜红色的史迹径标示牌提醒着人们,一位革命先驱曾经在此喋血。孙中山再次来到香港已是武昌起义成功后的1911年12月。这一年,他曾就学的香港西医书院刚刚扩建为香港大学,并迁至港大现址薄扶林。走过图书馆前的中山广场,最后到达港大最古老的建筑陆佑堂(第1站)。沿陆佑堂前的石阶进入大厅,记者仿佛也被带至孙中山回访母校的现场。1923年春天,名满天下的孙中山在陆佑堂作《革命思想之诞生》的演讲。他开场便道:“我此行真仿如游子归家,因香港及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也……从前人人问我,你的革命思想从何而来?我今直答之:革命思想正乃从香港而来。回忆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功课完后,每出外游行,见本港卫生风俗,无一不好,比诸我敝邑香山,大不相同。”
当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总结这段历史时表示,“十九世纪的香港,无论在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为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殖民政府对革命党人的宽容态度,间接为他们提供了庇护场所及活动空间,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方便各党派人士的往还,以致革命军火及物资的运输。金融体系的确立方便侨汇的引入,使香港成为革命经费的募捐基地。自由的言论空间方便革命刊物的发行及革命思潮的流播。华人精英的冒起担当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更为革命提供了领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