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兴于“海丝”息于“海禁”
透过张保仔洞,可洞察到海盗猖獗与海上贸易密不可分
发布时间:
2015年06月16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李丹丹 冷启迪

张保仔洞洞口。
提到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另一个词无法被遗忘,就是“海盗”。在广东和香港有一个著名的海盗就是“张保仔”,民间传说中的张保仔遗址不少,香港的长洲、澳门的路环、珠海的高栏,都有据称是张保仔的藏宝洞。在香港现在还有许多与张保仔有关的遗迹,如长洲岛的张保仔洞、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等。
海盗活动与海上贸易发展密不可分,海上贸易的船只是海盗存在的必要条件。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表示,在古代欧洲,海盗是个重要的社会角色,有人视之为祸害,有人视之为好汉,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中国沿海的海盗活动猖獗与海上贸易发展密不可分。
■长洲岛上初见“张保仔洞”
从香港岛中环码头上船,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长洲岛,张保仔洞是长洲岛一个著名的景点。从长洲码头出来右转,沿堤岸一直前行,就能到张保仔洞。
许多人提及张保仔洞,都与神秘的宝藏挂上钩,比如上川岛有一首有关张保仔藏宝点的藏宝诗,“榄仔对峨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据说,张保仔在每个藏宝点都留下了藏宝诗,但是这些藏宝诗大多随着手抄本的失传而难觅踪迹。少数几首诗通过记载或者口口相传勉强流传了下来,被寻宝者当成打开宝藏之门的密匙。长洲岛上的张保仔洞与藏宝应该相去甚远,初见张保仔洞,就是一个狭窄黑暗的洞穴,仅容一人通行,钻进去需用手电筒一照,可见里面凸凹不平。
张保仔是新会人 (有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在《南洋华侨通史》中说,张保仔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成了“海盗”。郑一赏识他年少聪敏,令跟随左右。不久,收为义子,升为头目。1807年,郑一在一场台风中被吹落海溺死。郑一妻子石氏人称郑一嫂,便成为红旗帮的首领。郑一嫂对张保仔有深厚感情,又很欣赏他的才干,命他自领一队盗船。张保仔当了领队后,对部属约法三章:私逃上岸者立杀;私窃公物者立杀;对掳掠来的妇女强奸者立杀。还规定凡向百姓购买东西,须加倍付钱,如有强取百姓东西者立即处死。因而得到群众接济,粮食火药充足。张保仔的劫掠对象以过往的官船、洋船为主,清政府多次派兵剿灭,均遭失败,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
从张保仔洞出来,就能看到大海,因此,也有人说长洲的张保仔洞可能是张保仔逃命的一条通道,如果被清军或者葡军围剿,可以从该洞直接到海边,隐匿或者坐船逃走。
■海盗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
张保仔被招安还与香山有关系,《香山县志》对中葡联军在香港大屿山赤沥角围攻张保仔一事有所记载,嘉庆十四年十一月,因躲避台风,张保仔的船队开进了香港大屿山的赤沥角,此处只有东西两个通海口。香山知县彭昭麟探知这一消息,大喜,立即命令渔户陈敬裕等人以缯船截其东口,同时又征用三艘葡国战舰协助。本以为可将海盗一网打尽,无奈他们征集到的火船既小又少,被海盗以大木一挡,根本无法靠近目标。赤沥角一战让官府见识到张保仔不容小觑,有人便提议招安。后来总督百龄亲临香山,张保仔不仅向清廷献出了所有的战船,还包括四十万太平饷、三万余兵器以及一千六百名难民。归降后的张保仔获得“千总”官衔,后来张保仔诱擒麦有金于儋州,以功再擢升为守备。至此,张保仔之乱终于彻底平定。
海盗是为大多数人所痛恨和畏惧的,在海上,商人和船员不仅要与风暴、暗礁、冰山等作斗争,还要与四处出没的海盗作斗争,对海运贸易构成相当大的安全挑战。郑培凯表示,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有很大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以它的繁华和利益丰厚吸引了海盗的注意,当时海盗从不同的海域出击,明朝为禁绝海盗,朱元璋下令“海禁”,尽罢梧海市舶,规定“片板不许入海”。清初海禁更为严厉,顺治帝时实施迁海令,“海禁”的实行,虽令海盗活动有所平息,却使沿海居民无家可归,怨声载道。海盗现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历史现象,也是其中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