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闽王祠:记载榕城千年海丝历史

发布时间: 2015年06月1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朱晖 赵伟  

闽王祠


  6月初的一天,福州 (别称榕城)有雨,鼓楼区庆城路闹市车水马龙,过往的行人踏着地上积水从一座红墙蓝纹雕花的古建筑旁匆匆而过。没有人注意到,这座“淹没”在众多高楼中的建筑蕴藏着距今千年的浩瀚历史。
  闽王祠是这座建筑的名称,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有着“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遗训的王审知一生致力于促进海上贸易,开辟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他的遗训甚至影响到千年之后的福州,令许多福州人向往着乘风破浪,扬帆大海。
  陈恺旻 ,一名80后小伙,作为闽王祠的助理馆员,他虽然年轻但已经对王审知研究颇深,在他的讲解下,闽王祠与福州千年海上丝路的关系被一层层“剥开”。
  ■开辟福州海丝起点
  一进闽王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当属“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它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材料为黑色页岩。“该碑是唐代皇帝唐哀帝李柷在906年赐建,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绩。”陈恺旻说。
  王审知自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闽直至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主政29年,是五代闽国的开国君主,后世称之为“开闽王”。
  王审知最令后人称道的便是他在推动海上贸易上的丰绩。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衰退,西北疆域急剧收缩。而伴随着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中原走向五代乱世。中原通过西域连接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变得艰涩难行。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王审知看清了这一点,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陈恺旻介绍。
  闽王祠的正殿内陈列着四块墓志铭。其中三块是闽王王审知的墓志铭,碑文记载,为了扩大海内外贸易,王审知在建设福州本港的同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甘棠港。
  “甘棠港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陈恺旻说,通过甘棠港,福州对外贸易航线达到两条:南下航线从福州港出发,远渡南海到达东南亚的占城(今越南南部)、三佛齐(其领土包括今日的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南部)等地,并进一步越过马六甲海峡向西沟通印度、大食等地;北上航线则从福州港出发,经东海与黄海,抵达东北亚的新罗、日本等地。
  “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巨舟泛于海上,怪石惊涛,风帆蔽日。1000年前,福州就已成为国际商港,那时进出福州的外国使节也很多,史书上还记载了苏门答腊人患上皮肤病,在福州泡温泉治好的故事。”在陈恺旻的讲述中,记者眼前浮现千年前,浩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启航的各国船只前赴后继来到福州,又从福州驶向世界的壮阔景象。
   ■“开门”遗训传承千年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福建辖区注册海船船员共计60682名,占全国注册海船船员总量的10%。“这与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遗训有关,许多福建人骨子里都向往着大海,希望走出去做贸易,看世界。”陈恺旻说。
  陈恺旻告诉记者,自汉代开辟东冶港以后,福州人民出海经商从无到有、日渐增多,从事海外贸易蔚然成风。唐末五代,王审知除开辟甘棠港、疏浚闽江外,还在福州首次设立了市舶司,铺开了南北并举的海外贸易结构。同时,王审知组织船舶前往海外诸国进行贸易活动,使福建的对外贸易在性质上由转口贸易向主动对外贸易转变,为海外贸易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后,福州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驻泊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明代中期,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回福州,进一步加强了福州在海外贸易中的主导作用。清初,清政府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称,从此开始。
  “福州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以军事活动服务为主的军港,后来转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门户,这个历史转折是在唐到五代通过王审知完成的。”陈恺旻说,此后数百年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屹立不倒传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