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交馆:展示泉州海丝荣光
发布时间:
2015年06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朱晖 赵伟
海交馆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古沉船,轰动世界。
同年,一名因“文革”高中辍学的青年林少川无意来到古船发掘现场,感受到古船背后的恢弘历史,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海丝梦”,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专家。
泉州,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无数与林少川一样怀着“海丝梦”的专家学者为城市中蕴藏的海丝文物痴狂,他们建起了中国惟一反映海外交通史的专题性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展示泉州的海丝荣光。
■轰动世界的宋代古沉船
6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泉州学研究所,见到了所长林少川。林少川是泉州后渚港宋代古沉船出土的见证者之一,就在沉船出土现场,他认识了古沉船的发现者、他后来的大学导师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从此跟随导师一起开始40年的海丝研究。
1973年暑假,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应邀去泉州后渚港寻找宋元史迹,并准备将以前发现的元代石塔(上世纪50年代石塔内尚有元代清花瓷瓶)移去海交馆实物展览。但经实地调查,石塔已在改建后渚军港时被毁。
失望之余,庄为玑建议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会上有个叫陈山道的老乡说,在拆旧港时有块大石板,16个工人都抬不动,于是就把它推入海滩。这引起了庄为玑的注意,他认为那里可能是古码头遗址,于是请陈山道带往察看。在寻找过程中,陈山道顺手指着海滩中一处泥洞说,去年(1972年)对面惠安崎乡人曾来这里挖木块蒸年糕,因烧不着就不再来挖了。这句话顿时引起庄为玑的注意,他说,海滩怎么会出木柴,莫非是古船?于是前往详细察看,竟真发现一条古木船的残骸,长约20米。
“泉州后渚港宋代古沉船的发现就是这么平淡,但沉船的出土震惊了世界。”197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古沉船发掘工作展开。经过2个月的苦战,这艘古船展现在人们面前。1975年3月,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收获”。
林少川介绍,这艘宋代古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土木质海船。出土时,残长24.2米,残宽9.15米。修复后长34米,宽11米,可载重200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700多头骆驼的总运量。船舱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仅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等)以及贵重药物就有4700余斤,这些都成为古代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历史见证。
■中国唯一海外交通史专题博物馆
目前,后渚港宋代古沉船被放置在泉州古船陈列馆中,这个陈列馆隶属于海交馆。在泉州,与宋代古沉船类似的海丝文物数不胜数,为了对它们的历史进行记录,泉州成立了中国唯一海外交通史专题博物馆。
为何泉州会有这么一座全国独有的专题博物馆?林少川介绍,72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泉州古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另一位中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肯定刺桐为“世界第一大港,余见港中,大船百艘,小船无数。”
“泉州在古代就因其港湾交错,水道深邃,以“三湾十二港”的优势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泉商跨国贸易的一个起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端。”林少川说。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泉州早在1959年就创建海交馆,1991年建新馆。旧馆位于开元寺内 , 新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东湖公园东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主体馆为双桅船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陈列馆有 “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和“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三个专题馆。在这些展厅中,除了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古沉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 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