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宝船厂:郑和下西洋在此起航

当年数万工匠们热火朝天赶工造船场地,如今已成南京市民的休闲公园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0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黄启艳 李丹丹  


  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34岁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从南京启航,经太仓出海,率领27800 人乘200余艘海船第一次下西洋,从此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反响最大的航海壮举,在推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当年启航的地方就是位于南京的宝船厂。它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厂,郑和出使西洋的大部分海船均在此建造。
  ■郑和船队在此启航
  7月初,正值南京的梅雨季节,阵雨过后,我们来到了位于鼓楼区的宝船厂遗址公园。这一当年工匠们忙碌的地方,如今成了市民的休闲公园。园内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人们在公园内悠闲地聊天和散步。当年数万工匠们热火朝天赶工造船的场面已无处找寻,他们工作的作塘 (造船厂的工地)现在公园里仅存三条,为4、5、6号塘,成为600年前郑和船队在此启航的见证。
  宝船厂的作塘西接长江,是明朝为造大型船只,在长江边人工挖开的长方形大塘,在它与长江交汇处建有一个人工水闸。造船的工人们在作塘里搭起巨型台架,在上面建造船只,等船造好后,趁着江水涨潮的机会打开水闸,让江水进入作塘,将船浮起,这样江水退潮时,宝船就能随波逐流地漂入长江。这些作塘长约500米、宽40-60米不等。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对宝船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约1500件造船材料和工具。
  位于宝船厂遗址公园的博物馆可以让人重新走进那段历史。据史料记载,宝船厂七条作塘同时开凿,能同时建造大小近百艘宝船,现场官员、匠丁、后勤杂役等2万余人,船内锤、锯、斧、凿叮当之声、搬运木材的号子声日夜不息,响彻云霄。
  ■明朝对外交流的见证者
  “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是从六朝开始的,此前,我国与国外的往来主要依靠陆上丝绸之路,但随着北方战乱,陆上与西方的往来被打断,六朝成为中外海上交通与经济文化联系开拓与发展的时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刘迎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商业和造船业的发达,海上交通成为六朝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并形成了以建康(现在的南京)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为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的零星、断续状态,发展到与东亚国家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航线。
  刘迎胜教授介绍,到了明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南京,伴随着郑和的大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达到了高峰。广泛往来的外国使臣、学者与客商,在流通货物的同时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此时的南京也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
  而宝船厂制造出来的船只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它们运载着郑和船队、皇帝封赏给西洋各国的礼品以及中国货物到沿线各国,也带着外国使节、西洋各国敬献给明朝皇帝的供品及通过贸易得来的奇异珍宝回到南京。与此同时,宝船厂也开始使用郑和从东南亚带回来的木材造船。记者在博物馆看到,号称“万木之王”的柚木以及名贵的娑罗双树、杯裂香、格木等,这些树来自于印度、缅甸、泰国等被郑和带回,在此之前,国内没有发现大规模使用这些木材的记录,而当时宝船厂的工匠们已经熟悉并大量使用这些木材。
  宣德八年(1433)七月,郑和在归国途中病故,船队难以再下西洋,所有宝船返还其最初的基地——宝船厂驻泊、封存。从这时起,宝船完成了它们航海的使命,在此腐烂直至朽坏,在它们背后,注定是一部不朽的航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