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处海丝申遗点9个与郑和相关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李丹丹黄启艳
天妃宫
静海寺
南京作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决策地、启航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南京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的12个遗迹点中,有9个直接和郑和下西洋有关。这12个遗迹点是: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郑和墓、洪保墓。除石头城、道场寺遗址和明代都城遗址外,都与郑和有关。
“除了被列入申遗点的之外,南京还有郑和公园、马府巷等”。南京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迎胜表示,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德化柔远人”和“经济大海”,每到一地都以中国丝绸换取当地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记载,郑和下西洋,到过占城、爪哇、锡兰山、苏禄、吕宋等数十国。而在郑和下西洋的“大本营”,现在遗址有为下西洋造船的龙江宝船厂,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后建造的天妃宫,有祈愿四海静平的静海寺,有浡泥国王墓(跟随郑和前来南京的浡泥国王之墓),有郑和建工修建的大报恩寺遗址,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的净觉寺,有象征郑和28年航海、七下西洋的郑和墓等。南京作为策源地、起终点和物资人员汇集地,诸多遗迹印证了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南京不近海,却有座天妃宫
从南京仪凤门的城门出去,在一片现代购物中心、建筑旁边,就能看到一座天妃宫,天妃就是妈祖,一位海上保护神。南京不近海,为什么会有祭祀海神的天妃宫呢?
从资料记载来看,南京天妃宫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天妃宫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胜利归来而建,始建于郑和第一次从西洋航海归来后,为感谢天妃娘娘护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天妃宫”,并亲自撰写碑文,立御碑于宫中。其后郑和每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
在南京下关狮子山下的“天妃宫”中遵敕命树立的御制碑,俗称天妃宫碑。为南京市现存古代名碑之一,原立于天妃宫中,存世至今600年,因历尽风雨沧桑,磨损甚多,1997年初迁移于静海寺内,供人瞻仰。碑身为青石材,通高5.9米,由碑额、碑身和赑屃三部分组成,重约27吨。碑文共699字,由明成祖朱棣亲撰,碑文前部分是散文,计一百零四句,记载遣使海外的目的,使者“涉海洋、经浩渺”的艰难历程,天妃“神显灵应,默加佑相”的灵异以及建宫和立碑的经过;后部分为七言韵文,计二十四句,所署立碑时间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走进天妃宫,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明代风格的碑亭,碑亭金灿灿的皇家琉璃瓦屋顶格外醒目,上面写着“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现在这座石碑是按原来的规格仿制的。
■静海寺门口树立静海沧桑牌坊
在静海寺门前的广场上,地上用圆圈的形式标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所去的地方,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地方还有一幅航海线路图。静海寺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希望四海静平。
迈进寺门,只见不大的院落东西对称地分布着房屋,正中间是郑和纪念堂,长36米的大型磨漆壁画反映了郑和28年间七次航海经历中10个最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和故事:剿灭海匪陈祖义、打通马六甲贸易航路、海内外通商、睦邻友好……在后院,天妃宫碑原物因为表面风化严重,字迹越来越模糊,已经用玻璃罩住,石碑的基座也用栏杆妥善保护。
静海寺有过辉煌时期,它经历了明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空前盛况,也体现了明王朝时期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向心力。但当历史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此议约。
1986年,南京市复建静海寺时开辟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陈列馆内容分为“硝烟北移,寇入长江”;“媾和议约,丧权辱国”;“沧桑百年,毋忘国耻”三个部分,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静海寺的荣与辱都与时代命运相关,静海沧桑也警示世人记住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