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永乐年间3位外国国王魂系中华

浡泥国王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黄启艳李丹丹  
浡泥国王墓。

  7月1 日早晨,经历了连日大雨的南京终于开始放晴,位于南京市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的浡泥国王墓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人员正把被大雨浸湿的家具搬到外面的空地上晾晒。在此不远处,工人们在一群高楼围绕之中建设新的高楼。
  顺着一条长长的石板路往前走,再右拐,经过一条几百米的墓道,就可以看到躺在这里600余年的古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的陵墓。古浡泥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因国王访问中国期间不幸病故,明成祖遵从其“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将28岁的他安葬于此,这座墓穴不仅是古代文莱与中国友好往来的见证,更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一个缩影。
  ■长眠于此的异国国王
  位于浡泥国王墓内的碑亭里,有《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记述了当年两国之间一段交往。明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王后、王子一行150多人,随郑和航海船队来中国访问,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不幸的是,麻那惹加那停留月余后不幸染病,经御医调治无效,当年八月病卒,享年28岁。按照国王生前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以王礼安葬,谥恭顺王,建祠祭祀,并派专人守墓和祭扫。
  浡泥国在西汉时已与中国有商业往来,到了北宋两国开始正式交往。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前往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献土特产。随着郑和船队的多次下西洋,更多的东南亚国家首领乘船泛舟率队来到中国朝贡,除了政治上的需求外,也希望到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学习交流,为其治理国家、发展商贸提供经验。
  中国-文莱友谊馆坐落在古浡泥国王墓一侧,记者到访的当天,并未开放。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有不少中国与文莱两国交往的图片。
  麻那惹加那并不是唯一安眠于此的国王。记者在南京博物院查阅资料发现,仅在永乐年间,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都有国王来华,有三位国王在华访问期间病逝,遗嘱请求葬于中华大地。
  ■海上丝绸之路串起的情谊
  公元3-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从汉代的零星、断续状态,发展到与东亚国家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航线,为文化交流传播奠定了基础。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各国使节来华盛况空前,号称“万国来朝”。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刘迎胜曾作为国内三名专家学者之一在1989-1990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型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重走马可·波罗当年走过的路。据刘迎胜介绍,在所到的沿线国家一共召开了16场学术研讨会,每场都会提及该国与中国的往来,中国也是所有主办方国家均有提及的国家。
  从欧洲一路走过来,在研讨会上,细心的刘迎胜发现,在欧洲沿线,均提到与中国的往来;到了印度以后,发言学者在介绍情况时都以中国年代来确立本国当时的历史,比如开元、永乐等;到了东南亚国家以后,沿线国家从马来西亚开始,几乎所有的主办国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都与中国有关,“由此可见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在古代已经非常密切。”
  据刘迎胜介绍,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亚洲秩序是中国主导的,但中国与亚洲国家是一种和平友好的交往,其他国家对中国既没有戒心也没有敌意。刘迎胜表示,海上丝绸之路是民间力量自发形成的,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才不得不由政府主导,所以有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多次途经东南亚沿线国家,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郑和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极高的礼遇。
  在南京静海寺的潮音阁,《和平的使者——郑和航海史料展》展出了部分史料,其中有一件“宣德炉”是这样介绍的:“中国制造的宣德炉原料中,有来自暹罗的风磨铜、天方国的卤砂、浡泥国的胭脂石等。”
  就像眼前的这只宣德炉一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