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上万波斯人曾云集扬州城

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大批阿拉伯人到此传教、学习和贸易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09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黄启艳李丹丹  
普哈丁园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普哈丁,于宋朝时从大食国(即今天的阿拉伯国)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并传播伊斯兰教。他在扬州募款所建的仙鹤寺,既符合伊斯兰教寺院的要求,又大胆地采用中国大屋顶殿宇的建筑形式,仙鹤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齐名,同为我国伊斯兰教著名的四大清真寺。普哈丁去世后,时人根据其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即今天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和普哈丁墓成为中阿人民友好的象征。
  ■普哈丁曾来中国传教近10载
  7月初,正值伊斯兰教的斋月,来到扬州的记者无缘进入闹市中的仙鹤寺一睹真容,但其外墙上的阿拉伯文字,似乎透露出它有“海外关系”。从门口往里看,古朴的大树开枝散叶,冠盖如云。据了解,每逢伊斯兰教节日,中外信仰者往往在这里聚礼,仙鹤寺已成为扬州和阿拉伯友好交往的标志。
  普哈丁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扬州传教,他前后在扬州生活了近10年,其间他曾回西域3年,后又来到南宋津沽、济宁等地传教。1275年7月,普哈丁乘船沿古运河南下,当月23日抵达扬州,黎明时在船中归真。生前好友扬州郡守根据他生前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墓。记者在普哈丁墓园看到,进入墓园右边的建筑工人们正在屋顶上翻修,墓园里安静肃穆,这里不仅仅安葬着普哈丁,后来陆续来扬州传教、经商或做官的其他阿拉伯人,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穆斯林,去世后也葬于此,使墓园规模逐渐扩大。
  “那时候很多传教士以扬州为基地,沿着运河沿线北上传教,在河北、山东也发现了同时期的清真寺。”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顾风向记者介绍。
  在扬州博物馆有一件 “青釉绿彩阿拉伯文背水扁壶”,根据对其的描述显示:在黑衣大食王朝时期,阿拉伯穆斯林来扬州的人次达到顶峰,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唐代残墓中发现的这件瓷器,壶上的图案是一组阿拉伯文字,意为“真主真伟大”。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阿在文化和经济交往方面的深入。
  ■上万波斯人云集扬州城
  说起古代的扬州,做了几十年研究的顾风侃侃而谈,他表示,扬州濒海、面江、枕淮、跨河(运河),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这种地理位置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这也使得扬州成为漕运的枢纽,外国人进出的中转站。扬州的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来自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等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到扬州。它们或者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转来到扬州,或者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扬州,在扬州经营珠宝、药材,并把活动范围扩大到运河沿线和内陆城市。唐政府对来商人采取保护政策。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梗塞,更多的胡商聚集在扬州从事商业活动。顾风表示,根据史料记载和推算,中唐初期仅波斯人在扬州就有上万人,反映了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商贸往来比较频繁。
  年轻时的顾风因为兴趣爱好,常常在扬州的一些建筑工地上捡瓷片,然后对照历史记载和相关资料进行对照,看其属于哪个窑口。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外销瓷。顾风对记者说,唐朝时,扬州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外销港口和集散地,那时候连广州、福建的陶瓷都要先运到扬州再出口。“为什么呢,因为大量的商人聚集在扬州,他们采购的货物要从扬州出去。”顾风表示,根据对扬州市一些城市遗址的考古,发现还有广东、福建、湖南及北方窑口的陶瓷,这个时候的外销瓷的品种正好可以和在东南亚、西亚等国考古发现的同时代的瓷器相对应,“这其中有一条无形的线,将扬州乃至中国和西亚、东南亚等连接起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在扬州博物馆举行的 “扬州唐代文物特展”上,记者看到了在扬州考古发掘出的来自越窑、邢窑、定窑、长沙窑等外销瓷器,这些展品中不少带有典型的阿拉伯、印度纹饰和造型,还有一些栩栩如生的胡人像,这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阿拉伯与中国密切往来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