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大明寺内石灯长明两国人民友谊长青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黄启艳李丹丹  
大明寺。

  位于扬州的大明寺香火旺盛,在这里曾经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德高僧,他就是鉴真。正是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得以兴盛和传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扬州,佛法昌盛,鉴真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终于在他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不仅传播佛法,而且把中国的绘画、建筑、医疗等带到了东瀛,成为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里程碑。大明寺内由日本唐招提寺森本长老所赠的石灯笼,与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盏遥相辉映,长明不灭,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谊。
  ■鉴真东渡日本弘法更是传播文化
  7月初,记者来到了大明寺,始建于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的大明寺,迄今已经有1540年,寺内古树沧桑,直薄云天,正对寺门的大雄宝殿门前香火旺盛。往右侧走,便到了鉴真纪念堂。1963年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届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决定筹建鉴真纪念堂并举行了奠基仪式。纪念堂由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并仿照鉴真在日本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金堂样式建造,体现了两地一脉相承、无法□断的情分。
  在南京博物院记者了解到,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南朝时佛教达到鼎盛,极盛时期寺庙达到七百余所,许多来自印度等国的僧侣在中国翻译佛经,杜牧在《江南春》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写出了南朝佛寺的盛况。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佛教思想家创建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流派。
  出生于扬州的鉴真大师,应日本圣武天皇邀请,在日本求学僧荣叡、普照等的陪同下,六次东渡传法。到达日本后,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并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并把盛唐时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完整地传播到日本,鉴真还精通医学,被日本医学界尊为始祖。
  “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顾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明寺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日本的交往,“鉴真东渡不仅仅是宗教事件,某种程度上说,更是文化事件,它对日本宗教、建筑、绘画、医疗等整个日本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日本天平文化的发展。”顾风表示。
  ■日本人立碑感念并相赠长明石灯
  唐朝时,我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扬州博物馆的史料显示,从公元630年到838年这两百多年间,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十九次,十三次成行,其中九次经扬州转赴长安。此时的扬州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不仅商贾云集,佛教也日益昌盛。当时就有来自日本的圆仁大师在扬州求法,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扬州有四十余寺”。
  随着唐代与日本、新罗(韩国)民间贸易的扩大,除了来自日本求法的学僧,还有来自新罗的留学生,崔致远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据扬州博物馆的史料记载,崔致远在12岁的时候到扬州求学,18岁一举成名,并在22岁在淮南节度使幕府担任军政职务达四年之久,回国后,他传播中国文化,为中韩文化交往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在扬州还有崔致远纪念馆,成为中韩交往的见证。
  日本人没有忘记鉴真大和尚。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一侧,有一块《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这是一位日本人感念鉴真东渡的执着,特意立碑并请人撰写碑文。记者从碑文了解到,1921年,日本人高洲太助主持两淮稽核所事时,了解到来自大明寺的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事迹,为纪念这一史实而立碑,他特意请日本东方文化学院院长、文学博士常盘大定撰碑记,并委托扬州著名石工黄绍华镌刻,立碑于大明寺内,此碑为国内发现的考证鉴真史迹最早的记载和物证。
  不仅如此,位于鉴真纪念堂正殿前的石灯笼为日本唐招提寺森本长老所赠,并亲自点燃。记者了解到,这盏石灯与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盏是一对,灯火长明不灭,与鉴真当年在日本创建的唐招提寺内的石灯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