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城”见证海上丝路繁华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李丹丹黄启艳
扬州东关街古城外运河。
“之所以有扬州这座城市,就是因为有这条大运河,扬州的命运和大运河紧密相连。也正因为有了大运河,才有了‘扬一益二’说法,扬州历史上有三个时期繁荣独步天下,都与大运河密不可分。”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技术处处长孟瑶表示。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扬州就是其中的牵头城市,扬州市共有9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列入首批申遗点段,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
扬州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城,“为什么叫月亮城呢?因为扬州有许多跟月亮有关的诗歌,在古代中国坊市制严格执行的时期,扬州的月亮诗也反映出当时扬州已经突破坊市制度,坊市制度的突破也与大运河繁忙的航运有关,与扬州海上贸易兴盛有关。”孟瑶说。
■扬州:一座因运河兴旺的城市
孟瑶说,扬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也是因运河而得到兴旺发展的城市。
“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是中国最早载入史籍并有准确纪年的运河,邗沟最早开始建设于公元前486年。孟瑶介绍,邗沟的建设与吴王夫差的军事行动有关,当时扬州所在区域并不是一座城市,地上有许多天然形成不连贯的湖泊,他开邗沟是为了打开北上征战的军事运道。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即位以后,北上伐齐,进军中原和晋国争霸。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河网纵横,交通全靠水路,舟师则是吴军的主力。长江淮河之间无直接通道,北上伐齐需由长江出发入海,再绕道入淮,航程过长,风浪过大,遂开凿人工河以沟通江淮。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了扬州市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尤其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的中心,此时的扬州商贾如云,获得“维扬雄富冠天下”的美名,造就了扬州一段最辉煌的时期。
在扬州历史博物馆内,有一个汉唐铜镜的展示厅,展示许多保存完好的汉唐铜镜,其中一个海马葡萄纹铜镜背面刻有一串串葡萄和在葡萄中跳跃的海马。该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州在唐代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当时,大食、波斯等国商人从国外带来了珠宝、香料、药材,又从扬州运回瓷器、铜镜等中国特产,这面铜镜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从扬州输出到西域等国家的‘出口’产品。之所以在铜镜的背面绘上葡萄、海马这样的异域元素,主要是考虑到西方人的审美需求。”
■诗意“月亮城”与航运兴盛有关
跟扬州相关的诗歌有很多,最著名要数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孟瑶说,李白的诗为扬州城做了1000多年的广告。而月亮城更是扬州的美称,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名句,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让扬州的月亮城称呼更加响亮。
“月亮城”的称呼与扬州繁荣密不可分,有一句古诗这样描写扬州大运河的繁忙景象: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孟瑶表示,隋唐时期城市沿用坊市制,居住区和市场四周都设围墙,“朝开夜闭”,唐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生活的活跃,坊市制度受到冲击。从当时人们关于扬州夜景和夜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扬州城已经出现临街设店、夜市千灯的现象,反映坊市制度已被全面突破,“□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足见当时扬州的繁荣。
唐代扬州由于处在长江河口段时期,有适宜的港口,又处在南北大运河中段淮南运河入江的河口位置上,有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线路,是每个通商大港最为理想的市场和财货集散地。
“作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港口城市,当时抵达的船只不一定能保证白天到,而且作为贸易中转城市,快速运转是一个商业制胜的法宝,在码头上迅速装货卸货,商船客船抵达,让扬州城最早打破了坊市制度。”孟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