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越窑青瓷:中国最早输往海外的大宗商品

从明州港运送青瓷的海上航道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制瓷技术随之传播至世界各地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1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李丹丹黄启艳  

宁波博物馆内展出的越窑青瓷。


  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当中,陶瓷一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商品,而来自宁波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始于东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时期,至北宋末南宋初停烧,在早期海上陶瓷之路中属于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窑口,在海上陶瓷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宁波市区到上林湖越窑遗址要几经转折,在苍翠的栲栳山麓,环上林湖及周边的杜湖、白洋湖、古银锭湖,方圆数十公里,密布着自汉至宋的190多处古窑址遗迹。
  ■越窑青瓷的海上陶瓷之路
  虽然越窑最早走上海上陶瓷之路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日本曾出土过铭有三国“赤乌”年号的铜镜,并伴随出土一些三国时期的越窑青瓷碎片。唐宋时期,越窑青瓷从上林湖启航,经东横河入姚江,通过明州港,开启了宁波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达高丽(朝鲜),东至日本。南经广州,通向两条路线,一是向东南,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另一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达泰国、缅甸,经孟加拉湾,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
  宁波博物馆展示内容显示,在早期海外贸易阶段,宁波所在三江区域经济经秦晋600多年的开发建设,贸易渐盛,文化交流向海内外拓展,成熟青瓷的创烧和制品的外输成为区域的一大产业。吴地铸镜技术东传,异国物品舶来及印度佛教东渐,三江口日渐成为早期海外商品贸易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传播地。
  公元9世纪初,越窑青瓷依托明州港口,经海路大量运输至亚、非各国,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海外的大宗商品,这条主要运送越窑陶瓷的海上航道,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1973年至1975年间,在宁波和义路滨姚江南岸码头遗址,出土了700多件越窑青瓷,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唐越窑青瓷中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质量较精的一批。
  在海外也发现了大量的越窑贸易青瓷,在亚非各国中世纪的都城、枢纽港口,贸易集散地遗址,佛教、伊斯兰教的寺院和祭祀遗址,宫殿建筑以及贵族墓葬等遗址,都发现了出自慈溪上林湖与鄞州东钱湖窑场生产的越窑青瓷,他们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物证。在日本大宰府就有出土的唐五代越窑青瓷,朝鲜半岛也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也有唐代越窑青瓷打捞出水。1998年,在印尼爪哇附近勿里洞岛海域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5万多件瓷器,其中有200余件唐越窑青瓷伴随出水。在印尼井里汶外海发现的一艘北宋早期贸易的沉船内,2003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从沉船打捞出水遗物的总数达到49万余件,瓷器30万余件,其中大部分是越窑青瓷,这是迄今海外发现越窑青瓷数量最多的一次。
  ■越窑制瓷技术传播至海外
  浙东烧制的瓷器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越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是对这一地区青瓷制品的统称。早在东汉时,上林湖就已成功烧制出大型的罐、坛等日用青瓷器皿。瓷器纹饰简古,造型淳朴,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越窑青瓷到唐、五代时达到盛期,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上,越窑为中国陶瓷树立了一座丰碑。从遗址的情况看,上林湖越窑遗址堆积丰富,规模宏大,时间跨度大,因而被称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上林湖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越窑遗址,因为这里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瓷土资源,而且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有丰富的烧瓷燃料;在地理位置上,上林湖地处杭州湾南岸,临近唐代国际贸易港——明州港,水陆交通相当便利。大量制作精致、造型优美的青瓷精品从上林湖越窑被烧制出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内外各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随着越窑青瓷的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越窑的制瓷技术也得到传播。公元10世纪前半叶,越窑的制瓷技术传到了朝鲜半岛全罗道康津与全罗北道扶安等地,朝鲜半岛因此烧制出了“制作工巧,色泽尤佳”的“翡色”瓷器,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青瓷的输出国,目前朝鲜半岛仍存有丰富的属于浙东越窑类型的遗址遗存,日本也有仿制越窑青瓷的瓷器出现,越窑青瓷也促进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