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百年会馆见证两地贸易往来

新加坡中山会馆维系乡情,在21世纪“海丝”建设中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2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新加坡中山会馆乡亲向中山客人作介绍(资料图片)。谭文辉摄

  今年8月8日,新加坡中山会馆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会庆。7月19 日星期天,距离会庆只剩下半个月多的时间,会馆秘书长刘仲淦连周末也没有休息,在会馆里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看来,会庆又是一个团结新加坡中山乡亲的好日子。这些年来,这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会馆,虽历经沧桑,但它搭起了新加坡与中山联系的桥梁,也成为两地贸易往来的最好见证。
  ■新加坡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
  翻开记载资料,新加坡中山会馆的历史从51岁的刘仲淦口中娓娓道来。
  新加坡中山会馆是新加坡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建立殖民政府。随莱佛士登陆的厨子梁亚胜,就是第一个到达新加坡的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梁亚胜到新加坡后,即从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以及中国等地,召集香山县籍同乡南来新加坡,为互助和联络。1821年,他创立香公司,1824年改名为香山公司,1837年改名为香邑馆,1879年改为香山会馆。193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香山会馆改名为中山会馆。
  新加坡中山会馆除四度易名外,会址也数次变更,原先之会址在新加坡中国街12号,后来迁至北京街22号。1913年则迁移到珍珠街 (俗称豆腐街)12号,1988年会馆迁址达士敦山34号。1994年,会馆又迁至恭锡街20号,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当人们走到新加坡恭锡街时,都会被一幢3层楼高的中式建筑所吸引,这幢建筑的外墙,醒目的“中山会馆”中文字样招牌引人注目。“中山会馆在敦睦乡谊、联络乡情、照顾乡亲的福利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仲淦说。
  ■会馆薪火相传联系乡情
  据刘仲淦介绍,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山乡亲有8000多人,他们在新加坡从事着多个行业的经营。其中,尤以今年85岁的乡亲许社佳的奋斗故事最值得人们称颂。许社佳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17岁时,他只身前往新加坡谋生。在新加坡,他当过学徒,干过一天只有一元钱工资、并且还不是天天都有的工作。为了生计,他省吃俭用,每餐只花3角钱。1962年,许社佳和两个朋友凭着3000元钱开始创业。由于许社佳人缘好、信誉高、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等,并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他结识了一大批朋友。在后来的创业中,正是得到了这些朋友的帮助,他的事业才一步步成长壮大。
  在自己事业发展过程中,许社佳非常注重家乡情谊。他为南朗镇老家捐赠过物资,用于改善村里的医疗、卫生和福利事业。2007年,许社佳出资让祖籍中山的年轻人回家乡考察一星期,结果吸引了20多名年轻人参加。许社佳解释说:“会馆要传承,培养年轻人,让年轻人担任领导势在必行。”此后,他还赞助了三次青年返中山寻根之旅。这些寻根之旅,让许多祖籍中山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中山,他们爱上了故乡,并乐意为故乡的未来建设做贡献。
  “有人问许社佳,赞助青年返乡每次花费几万元值不值得,他答说‘赞助100人回乡,只要有一个人回来会馆服务,就够了’。”刘仲淦说,顾家、顾乡、顾国,已经成为像许社佳这样的中山乡亲注重乡谊、热心故乡公益事业的源泉。
  ■“海丝”强化两地联系
  现代中山与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往来愈发密切。近年来,不少中山籍华人顺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家乡投资建设,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仲淦祖籍是沙溪镇溪角村,是第三代新加坡华裔,从小就在新加坡长大,2003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第一次踏上中山是在2006年11月,当时他率领40多名新加坡华裔青年组成的新加坡华裔青年冬令营回中山寻根问祖。“以前在新加坡时,家乡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现在回来一看,不得了,不仅经济发达,居住环境优美,而且社会治安相当好,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如今,他经常往返于中山和新加坡之间。他投资了一家节能灯饰企业,灯饰加工完成后出口到新加坡。
  新加坡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新加坡凭借其天然良港的地理优势,作为全球的物流中心、通信中心和航空中心,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APEC 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
  “相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山和新加坡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企业间的投资活动也会日益增多。”刘仲淦对此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