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事博物馆:收藏海丝昔日荣光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2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泽丰 梁东麒
新加坡圣淘沙名扬世界的海滨坊,有一座用钢筋和玻璃打造出来的船体外观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新加坡海事博物馆,也是亚洲首创且是唯一一所完整展示亚洲海事历史的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仿佛走入时空隧道,回到航海史上最光辉的时代之一,感受海洋探险的传奇、亚洲与中东之间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7月22日,曾在中山经营过一家小微企业的新加坡华人张建华告诉记者,这个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展示藏品的同时,还能让公众重温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
■一比一复制的郑和“宝船”
博物馆有一艘巨大的“宝船”,约有三楼高,据说是据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一比一复制。
为了让来到的游客更了解郑和,博物馆专门用资料介绍了郑和——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他七次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因为是同比例复制,所以“宝船”船头中央,有一只代表吉祥和财富的神兽貔貅。通过技术控制,这只貔貅还能摇头眨眼,“吞云吐雾”,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而在貔貅下面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郑和下西洋的动画。“船头前方有一个开放剧场,上面有懒人沙发,你可以躺在那‘穿越’600年,开始一段神奇的海上丝绸之旅,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张建华这样说。
在“宝船”旁,有一个模拟露天市场,它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所经过的港口。越南归仁、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尼西亚巨港、斯里兰卡加革、印度古里、伊朗忽鲁漠斯、肯尼亚马林迪等港口市集的繁荣景象,在这个露天市场一一呈现。此外,还有这些城市的特有商品。且还通过商品将这些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来,比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东非的制鼓技术,无不凸显这些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沉没年代久远的中国制造船只
巴高沉船文物是海事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部分。
根据博物馆的相关资料显示,巴高沉船是在新加坡地区海域沉没年代最久远的中国造船只之一。
据考证,巴高沉船事件发生在15世纪。当时,郑和船队也在海上航行。根据打捞出来的文物推断,这艘船出海时正吹着东北季候风,船只从中国南部出发,途经泰国,目的地可能是印尼爪哇的港口。然而很不幸,这艘船在南中国海与爪哇海之间的航道上沉没了。
海事考古学家在巴高沉船上打捞了1600多件文物,新加坡海事博物馆把这些文物都买了下来,并分批展出。在这些文物里,有不少中国陶瓷。这些陶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巴高沉船发生在明代实行海禁期间,但当时仍有中国陶瓷流出海外,它们大部分来自广东窑系,以褐釉或黑釉器皿为主,主要外销到东南亚。由此看来,当时中国人已参与东南亚的贸易活动。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巴高沉船里发现一批不属于商品的物件,包括碗、磨石、手推磨、三足香炉、钳子、铜镜、灯具和砚台、铜钱、锡器、铜钟等。其中,刻有永乐字样的铜钱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是沉船时间的重要物证。除了永乐铜钱,船上还发现明代开元皇帝时期以及南北宋时期的铜钱。
■承接古今丝路的中转站
“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带来的是善意和贸易,没有任何侵略企图。”海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这句话,在张建华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善意是全人类都能读懂的语言,以新加坡为中转站又传播到四面八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基地的新加坡,如今这种中转和补给功能,正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
据“中港网”发布的2014年全球10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显示,2014年,全球10大集装箱港排行榜中,新加坡港排名全球第二。新加坡港从13世纪开始便是国际贸易港口。上世纪60年代,集装箱运输在世界上逐渐兴起。新加坡抓住这一机遇,开始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首个泊位于1972年投入运营。此后通过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装箱专用码头,配合积极的集装箱中转政策,并与政府当局和相关行业紧密协作,新加坡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中心。
而在中山,年轻的翠亨新区引领着中山由“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依托翠亨新区这一重大战略平台,中山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新能源产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在张建华看来,未来,中山这艘大船将驶入更广阔的沿海经济带,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寻得更多“宝藏”。
■一比一复制的郑和“宝船”
博物馆有一艘巨大的“宝船”,约有三楼高,据说是据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一比一复制。
为了让来到的游客更了解郑和,博物馆专门用资料介绍了郑和——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他七次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因为是同比例复制,所以“宝船”船头中央,有一只代表吉祥和财富的神兽貔貅。通过技术控制,这只貔貅还能摇头眨眼,“吞云吐雾”,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而在貔貅下面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郑和下西洋的动画。“船头前方有一个开放剧场,上面有懒人沙发,你可以躺在那‘穿越’600年,开始一段神奇的海上丝绸之旅,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张建华这样说。
在“宝船”旁,有一个模拟露天市场,它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所经过的港口。越南归仁、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尼西亚巨港、斯里兰卡加革、印度古里、伊朗忽鲁漠斯、肯尼亚马林迪等港口市集的繁荣景象,在这个露天市场一一呈现。此外,还有这些城市的特有商品。且还通过商品将这些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来,比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东非的制鼓技术,无不凸显这些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沉没年代久远的中国制造船只
巴高沉船文物是海事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部分。
根据博物馆的相关资料显示,巴高沉船是在新加坡地区海域沉没年代最久远的中国造船只之一。
据考证,巴高沉船事件发生在15世纪。当时,郑和船队也在海上航行。根据打捞出来的文物推断,这艘船出海时正吹着东北季候风,船只从中国南部出发,途经泰国,目的地可能是印尼爪哇的港口。然而很不幸,这艘船在南中国海与爪哇海之间的航道上沉没了。
海事考古学家在巴高沉船上打捞了1600多件文物,新加坡海事博物馆把这些文物都买了下来,并分批展出。在这些文物里,有不少中国陶瓷。这些陶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巴高沉船发生在明代实行海禁期间,但当时仍有中国陶瓷流出海外,它们大部分来自广东窑系,以褐釉或黑釉器皿为主,主要外销到东南亚。由此看来,当时中国人已参与东南亚的贸易活动。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巴高沉船里发现一批不属于商品的物件,包括碗、磨石、手推磨、三足香炉、钳子、铜镜、灯具和砚台、铜钱、锡器、铜钟等。其中,刻有永乐字样的铜钱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是沉船时间的重要物证。除了永乐铜钱,船上还发现明代开元皇帝时期以及南北宋时期的铜钱。
■承接古今丝路的中转站
“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带来的是善意和贸易,没有任何侵略企图。”海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这句话,在张建华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善意是全人类都能读懂的语言,以新加坡为中转站又传播到四面八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基地的新加坡,如今这种中转和补给功能,正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
据“中港网”发布的2014年全球10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显示,2014年,全球10大集装箱港排行榜中,新加坡港排名全球第二。新加坡港从13世纪开始便是国际贸易港口。上世纪60年代,集装箱运输在世界上逐渐兴起。新加坡抓住这一机遇,开始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首个泊位于1972年投入运营。此后通过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装箱专用码头,配合积极的集装箱中转政策,并与政府当局和相关行业紧密协作,新加坡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中心。
而在中山,年轻的翠亨新区引领着中山由“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依托翠亨新区这一重大战略平台,中山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新能源产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在张建华看来,未来,中山这艘大船将驶入更广阔的沿海经济带,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寻得更多“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