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槟城有家最老海外中山会馆

馆址已成马来西亚重要保护建筑,世界恳亲大会也发轫于这座城市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东麒 江泽丰  
  走在马来西亚槟城的街头上,游客往往会被各种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所吸引,流连忘返。不久前,这座城市刚刚因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诸多牵连,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市。城市当中的每条道路,都可以诉说一段海丝史,尤其在当中一条名为大伯公街的狭窄街道中,林立的各式中国同乡会馆令人颇感亲切。在这些同乡会馆中,占据街头第一间铺位的,正是有着213年历史的槟城中山会馆,一家海外历史最悠久中山会馆。
  ■与槟城同步成长的会馆
  最早的海外中山会馆出现在槟城,并非偶然。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署理会长、槟城中山会馆会长谭少鸿一直负责着槟城中山会馆的历史资料整理,他在梳理当中,为这个最早的海外中山会馆的出现找到了一个答案。
  “最早一批香山人当中不少都是前往东南亚,而在槟城当地,最早的华人移民就是香山人,即现在的中山人。”谭少鸿说,据记载,槟城是于1786年由英国人莱特少校发现并开辟成为槟榔屿(简称槟城),而在1802年,槟城中山会馆即宣告成立,两者之间相距不过16载,可见当时香山人在当地规模之众。
  最早抵达槟城的香山人,尽管遭遇了十分恶劣的环境,但很快就同心协力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会馆。在槟城中山会馆志中记载:“馆址昱建在今大咯巷海滩有亚答屋数间,系陈姓人建造,初为马廊,后承蒙陈姓主人,赠送该马廊地段,改建会馆,订名香邑公司,选出值理数人,处理会务。”会馆建立以后,每年均设有祭祀庆典日,乡人大排筵席,大事庆祝,成为现今馆例。当时乡人入会手绩简便,只用红布一块,书写入会人姓名、年龄,由值理盖上硃色印章便妥。
  直至1890年,会馆在乡亲努力下迁至如今地址,订名为“香山会馆”,正式申请注册。到了1911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会馆正式更名为“中山会馆”。之后一百多年间,香山人为生计逐渐散播全马各区,间接形成了现在的多个分会。在槟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城市后,槟城中山会馆也被纳入历史建筑行列,被永久性保护起来。
  “尽管现在全马已有多个分会,但大家的感情还是牵连在一起的。”谭少鸿说,由于乡情根深蒂固,在每年会馆的春秋二祭,不少人还是会由各地区重返槟城中山会馆,拜祭一番,欢聚一堂,谈古论今,乐也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在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由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等组织联合编撰的 《中山旅外侨团》中,重新认定槟城中山会馆是可查的国外历史最悠久中山会馆的说法。
  ■恳亲大会发轫于此
  在中山,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恳亲大会,已成为海内外乡亲关注的一件大事,但却很少人知道,这个世界性的恳亲大会,第一次主办地正是在马来西亚,而主办的主要力量之一,就包括了槟城中山会馆,谭少鸿正好就负责第一届大会的总务工作。
  “第一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的主题是加强团结世界各地中山同乡之乡谊,展望经济合作之契机,这个主题我至今没有忘记。”谭少鸿回忆说,当时正是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许多华人都希望能够了解家乡的情况,国内的亲人也希望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恳亲大会就是在这种相互的需求中一拍即合,开展了起来。最终有来自世界各地600多名乡亲参与。这一数字在10多年后,马来西亚再次举办第八次世界恳亲大会时,已提高到接近2000人。
  首届恳亲大会还有一个细节,谭少鸿至今谨记于心。谭少鸿说,当时在讨论恳亲大会是否要继续办下去时,29个中山同乡社团代表进行举手表决,以25个社团代表赞成通过把 “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这一活动继续延续下去,并定为两年一次。当结果宣布时,自己的内心激动不已,离开故乡几十年第一次建立起和家乡的持续性联系,自己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