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东学西渐”让城市复兴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梁东麒 江泽丰
7月初,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向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交了开通广州直飞马六甲航班的可行性建议,并出乎全世界意料地提出给南航3年免除起降费的优惠,希望航班早日开通。这座活跃在中国历史地理课本上的城市,前所未有地向中国展开了怀抱。在许多研究学者看来,马来西亚此举找准了这座城市的定位,为这座被誉为多国的“生命线”的小城,连接上东方一极迈出了积极一步,也为恢复这个昔日的东西文化汇聚之城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东西文化在此交汇
马来西亚被认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而文化多元这个特性展示得最为完整的一个城市,无疑是马六甲。这一点,从2008年联合国将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可以得到印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当时是这样描述这座小城的:她在500多年间推动了东西方在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亚洲与欧洲的影响赋予她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多元文化遗产。
据历史资料记载,马六甲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她成立之初,首先受到的是东方文化的洗礼。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那时开始,郑和便与马六甲结下不解之缘,他七次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并一度将这里打造成了明朝海外的中转站。据学者研究资料,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所以郑和到马六甲时,“中国宝船到此,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此地,在后来的史料称之为“官厂”。返航时,各支船队“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于5月中旬开洋回还”。在永乐元年,拜里米苏拉随京官尹庆到大明国拜见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国进贡,当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诰印。
在东方文化已风靡马六甲近100年之后,葡萄牙人才第一次来到马六甲,把西方文化带进这座城市。之后,觊觎这里的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的荷兰、英国人纷至沓来,将坚船利炮开进马六甲港口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进了这座城市。
“所以不仅许多中国人到马六甲旅游,欧洲的许多游客来到马来西亚,也必定会到马六甲走一走。”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秘书长、雪兰莪暨联邦直辖区中山同乡会会长谭志江告诉记者,如今的马六甲虽已不复当年海峡咽喉般繁荣的商贸景象,但数百年间东西方文化碰撞所遗留下来的印记,仍能从现在的马六甲城内找到,不仅中国人可以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其实也可以从这里看中国。
■马六甲的东方风潮
马六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多次起伏,尤其是后来因马六甲河口的淤塞和槟城、新加坡的兴起,城市地位一度下降。时至今日,制造业虽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但依靠文化旅游业复兴已成为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同当年首先沐浴东方文化一般,马六甲城市复兴的第一步,便是重新接受“东学西渐”,向东方文化敞开怀抱。
在马六甲城市中心位置,有一座荷兰式建筑史达特斯教堂,因其周围建筑都是红色,因此被人们称为“红屋”,是马六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2008年,马六甲在“红屋”广场对面的鸡场街入口前,建起了一座郑和宝船模型,并在船上摆放了椰子、丝绸、香料以及现在的许多马来西亚产品。“由此可见,马六甲对于郑和这段东方文化的珍视。”谭志江说,马六甲也已经从历史中找到了未来发展之路,顺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促成这股发展风潮的无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目前,马六甲当地正积极推出纪念三保太监郑和古迹、“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汉丽宝公主传奇故事,以及圣保罗教堂、圣地亚哥城堡 、红屋等欧式风情建筑,和苏丹故宫建筑群旅游路线。马六甲州首席部长伊德里斯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将推动亚洲新一轮开放与合作,为马六甲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
■东西文化在此交汇
马来西亚被认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而文化多元这个特性展示得最为完整的一个城市,无疑是马六甲。这一点,从2008年联合国将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可以得到印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当时是这样描述这座小城的:她在500多年间推动了东西方在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亚洲与欧洲的影响赋予她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多元文化遗产。
据历史资料记载,马六甲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她成立之初,首先受到的是东方文化的洗礼。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那时开始,郑和便与马六甲结下不解之缘,他七次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并一度将这里打造成了明朝海外的中转站。据学者研究资料,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所以郑和到马六甲时,“中国宝船到此,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此地,在后来的史料称之为“官厂”。返航时,各支船队“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于5月中旬开洋回还”。在永乐元年,拜里米苏拉随京官尹庆到大明国拜见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国进贡,当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诰印。
在东方文化已风靡马六甲近100年之后,葡萄牙人才第一次来到马六甲,把西方文化带进这座城市。之后,觊觎这里的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的荷兰、英国人纷至沓来,将坚船利炮开进马六甲港口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进了这座城市。
“所以不仅许多中国人到马六甲旅游,欧洲的许多游客来到马来西亚,也必定会到马六甲走一走。”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秘书长、雪兰莪暨联邦直辖区中山同乡会会长谭志江告诉记者,如今的马六甲虽已不复当年海峡咽喉般繁荣的商贸景象,但数百年间东西方文化碰撞所遗留下来的印记,仍能从现在的马六甲城内找到,不仅中国人可以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其实也可以从这里看中国。
■马六甲的东方风潮
马六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多次起伏,尤其是后来因马六甲河口的淤塞和槟城、新加坡的兴起,城市地位一度下降。时至今日,制造业虽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但依靠文化旅游业复兴已成为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同当年首先沐浴东方文化一般,马六甲城市复兴的第一步,便是重新接受“东学西渐”,向东方文化敞开怀抱。
在马六甲城市中心位置,有一座荷兰式建筑史达特斯教堂,因其周围建筑都是红色,因此被人们称为“红屋”,是马六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2008年,马六甲在“红屋”广场对面的鸡场街入口前,建起了一座郑和宝船模型,并在船上摆放了椰子、丝绸、香料以及现在的许多马来西亚产品。“由此可见,马六甲对于郑和这段东方文化的珍视。”谭志江说,马六甲也已经从历史中找到了未来发展之路,顺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促成这股发展风潮的无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目前,马六甲当地正积极推出纪念三保太监郑和古迹、“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汉丽宝公主传奇故事,以及圣保罗教堂、圣地亚哥城堡 、红屋等欧式风情建筑,和苏丹故宫建筑群旅游路线。马六甲州首席部长伊德里斯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将推动亚洲新一轮开放与合作,为马六甲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