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帕楠称寺:对联诉说“海丝”故事

直到今天,泰国大城府华裔商人每逢乘船出远门,都要来这座寺庙拜上一拜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泽丰 梁东麒  
  今年 7月21 日晚,“美丽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联合推广活动在泰国曼谷启动。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9 省区市旅游部门与泰国旅游业界人士展开交流洽谈。泰国旅行社协会会长李朝文感慨地说,泰国旅游业界一直热切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推介是双向的,在中国各省市推荐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线路时,泰国也不会错失向中国旅游业界推荐同样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景点。泰国大城府帕楠称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三宝公庙”纪念郑和访泰
  大城府位于泰国中部、曼谷以北76公里的湄南河畔。
  泰国古称暹罗,大城府曾是泰国首都,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城府历史城及相关城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350年,泰国乌同王建立大城府,东西方各国使臣都前来拜访,各国商人也纷纷来此经商,大城府一片繁荣景象。1767年,大城府被缅甸军队攻破。直至缅甸军队撤离泰国,泰国才重新兴旺起来,并定都吞武里,后来又迁都曼谷。
  大城府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如此,她还是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故事。据记载,1407年和1409年,郑和先后两次到达大城府。在泰国,提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当地华人都会说起帕楠称寺。这座被当地华人称为三宝公庙的寺庙,位于大城府之南10公里处,濒临湄南河东岸,最初建于1324年。帕楠称寺最著名的镇寺之宝当属高至屋顶的铜铸佛像,此佛像是泰国最高的坐佛。巨佛的后面有一个拥有8.4万尊佛像的长廊,这些佛像都建在大殿墙壁的凹龛里。
  帕楠称寺建立的时间比大城府还要早26年,当地屡遭战火,这座寺庙却奇迹般地被保留下来。寺庙的庙门上挂着一副对联:“七度使邻邦有明盛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仿佛在诉说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帕楠称寺与郑和的渊源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直到今天,这座寺庙仍然是当地华裔商人最为青睐的庙宇,每逢乘船出远门,都要来这里拜上一拜。
  如今,三宝公庙不仅仅是游客观光的胜地,在泰国当地人眼中“三宝公就是神”。寺内另一副对联显示着当地华人的美好愿景:“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
  ■明清时期中泰来往频密
  根据记载,在朝贡贸易之外,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中泰之间的民间贸易逐渐突破封建王朝的限制,有了很大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已经有许多华侨在泰国经商。明代中叶的成化、弘治年间,“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明代的著述中,已经提到中国商船进入泰国要经过的关卡。清代初年,法国传教士看到“在暹罗所有商业之中,中国人占着最优势的地位”。
  乾隆初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本港行”(官设牙行),专门办理对泰国的贸易、税务事项。清王朝碰到福建等地米粮不足的问题,也不得不靠民间贸易来解决。因此。1722(清康熙六十一年),清王朝要求泰国运米三十万石到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销售,给予免税优待。1724年又再次准予泰国向中国出口大米一律免税。对于中国商人贩运泰国大米,1743年(清乾隆八年)规定运米万石以上者减税十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减税十之三。1746年又对运米五千石以下的减税十之二。1747年公开允许中国商人在泰国造船贩运货物。1751年规定用 “赏给顶戴”的办法来鼓励从泰国贩米回国的商人了。这些事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中泰两国的经济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