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网”被郑和船队带到印度
印度科钦的中国渔网。
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7月30日公布信息,印度开始对中国公民发放电子旅游签证,这对打算赴印度旅游的中国游客来说无疑又是一重大利好,电子旅游签证的实施将使中国公民赴印度休闲旅游、探亲访友、短期医疗以及商务探访等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其实,印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
■世界名著记录印度港口贸易盛况
在14世纪中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印度是重要的目的地和中转站。中国的丝绸、瓷器来到印度西部港口,交换印度的香料、珠宝。帕西人、犹太人沿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印度,在这里乘坐中国的商船来到中国边传教边做生意。
近600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就是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卡利卡特)。从第四次开始,印度西海岸的小葛兰(奎隆)、柯枝(科钦)和古里则是郑和船队西进的大本营。
实际上,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与印度半岛的沿海国家建立了联系。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庆出使柯枝国和古里国,宣诏赏赐。两国也遣特使随尹庆回访,并把当地产的胡椒和珍珠作为回赠礼物。古里国当时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称。著名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世界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里记录了来这里旅游时看到的一切:“中国人、爪哇人、锡兰人、马尔代夫人、也门人,以及法尔斯人都汇集到古里……各地掮客也蜂拥而至。其港口乃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当时帆樯林立,商旅往来,用红木和柚木建造的中国宝船如同海上宫殿,更是‘体势巍然,巨无与比’。”
印度半岛沿海当时有很多国家。郑和船队曾在其中6个国家的港口停靠。除了小葛兰、柯枝和古里三大港口之外,还有甘巴里(科摩林角)等港口。据《明史》记载,“甘巴里,亦西洋小国。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使其地,赐其王锦绮纱罗……其邻境有阿拨把丹、小葛兰二国,亦以六年(永乐六年)命郑和赍敕诏谕,赐亦同。”
■中国渔网见证海上交流历史
一群黄种人来到印度西南海岸后,处于优势的中国文化也就为当地民众所仿效。科钦海岸孤零零的“中国渔网”则是最好的证明。据说郑和船队来到科钦后,把这种捕鱼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故称为“中国渔网”。这种捕鱼方法是用四根木棍的一端绷住渔网,沉入水中。四根木棍的另一端收拢起来,然后用长棍固定在木架上。渔民用杠杆原理来收网和放网。这种捕鱼方法如今在中国云南的水乡依然可见。
科钦半岛上还有一块介绍中国渔网来历的石碑,上面写着:“大约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国人从科兰加诺尔迁居到科钦,并把这种中国渔网带到了这里……”这个时间与郑和船队七次经过这里的年代刚好吻合,科兰加诺尔坐落在科钦北部不到100公里处,再往北走150多公里,就是郑和船队停泊的古里港口。
依据这种描述,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郑和船队在古里停泊后,分船队继续前行访问和贸易。由于古里是航线中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也是淡水、粮食和蔬菜的供给基地,一部分人留在了岸上,从事贸易活动。后来这群中国人迁移到科兰加诺尔。当科钦形成了更适合经商的环境后,他们又来到了科钦。值得一提的是,1431年1月,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而那些暂居在印度半岛的人们,再也没有看到大明王朝扬帆而来,载着他们回到故乡。
历史翻过一页,如今的中国,再次成为印度头号的贸易伙伴,2014年,印中贸易额为495亿美元,占印度总贸易额的8.7%。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当然也包括了中山的灯饰。今年“3·28”,中山昂帕灯饰公司的副总章晓明介绍说,印度的客商刚刚到公司签下大单,印度四个州的所有国家工程、乡村道路等都将换成昂帕的LED 灯。光一个州的订单就达到了2-3亿美元,一个订单差不多要花5年时间完成,一年平均下来就有4000-5000万美元的业务量。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昔日的神秘国度,将揭下面纱,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