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服务队享誉塞舌尔
民间交流为两国海上丝绸之路交往注入新内涵
发布时间:
2015年08月0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伟

赴塞舌尔医疗救助队(资料图片)。被访者供图
塞舌尔,印度洋上一个弹丸群岛小国,是登陆非洲的重要入口。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曾以此为节点,最远达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今天,岛上的遗迹虽然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随之兴起的是一幅幅两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动人画卷。
记者从中国驻塞舌尔大使馆网站获悉,上月大使馆已与塞舌尔方面沟通了中国第15批医疗队和第6批志愿者的赴塞事宜,我国新一批援塞服务队又将启程。而早在2009年,由我市12名志愿者组成的第三批援助服务队在塞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在两国交往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近日,记者回访了当时参加服务队的部分志愿者。
■创造多个首次,赢得“魔术师”美誉
“Magican”(魔术师),是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们给王小平的绰号。在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骨外科工作1年里,王小平接诊病人约1万人次,是第一个刚来维多利亚医院3天后就能够单独值班的医生,是当时塞舌尔最年轻的骨外科专科医生,也是最早外派到外岛出诊专科门诊的医生。这都创造了维多利亚医院的多个首次,就连前来就医的塞舌尔卫生部部长也都对他翘起了大拇指。
内科医生陈少颖从普通的一线医生,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被晋升为塞舌尔唯一一名内科二线医生,科室的二线职位就是所有合约医生和各国援塞医疗人员的最高职位,而且作为志愿者只是在塞舌尔服务1年,通常这么重要的职位是不会给志愿者的,这是塞舌尔对中国援塞志愿者的最大肯定。
华诚峰将国内先进的科学管理和业务技能带到了塞舌尔,他所在的ICU(重症监护室)也是当时塞舌尔全国唯一的一个ICU。在维多利亚医院ICU,只有一些简单的生命体征监护,更多的是靠工作经验和病情观察。
“爱管闲事”的孙福宁,由于她的建议,为降低ICU 的感染率,在收集大量的数据,护长阅读之后,ICU 决定并成功向塞舌尔卫生部申请向中国四川老肯公司引进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特护单改用孙福宁推荐的记录方法,准确详细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给医生更加准确的信息,间接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以前要送到国外医治的病例岛上就能解决
黄红星是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科的一名医生,刚到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时,有些外国医生总是异样的眼光看他,但他没有争辩,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
黄红星非常重视每次手术,术前务求做到准备充分,术中做到认真、严谨、细致,术后密集随访,甚至亲自动手换药。这样下来,手术的效果非常明显,病人很快康复。其他医生看过他做手术,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记得有一次,当黄红星用很短时间完成一台较高难度的复杂性肾切开取石术后,整个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为他鼓起掌来,甚至连那个全医院最挑剔的麻醉师也竖起了大拇指,因为以前这样的病例都是送到国外去治疗的。还有,当黄红星打消一个3岁小男孩父母的疑虑,为他成功实施手术之后,孩子母亲激动地说 “thank you”、“Chinesedoctorisbetter”。
■岛上随处可见中国印记
非洲作为新兴出口市场,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塞舌尔是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印度洋委员会等区域组织成员国。近年来,中国与塞舌尔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
黄红星说,虽然塞舌尔是一个只有8万多人口的小岛国,但华人华侨却有上千人,而随着两国经贸文化交往的紧密,现在岛上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痕迹。“在那里,你可以随处可见中国援建的建筑、道路,有华人开设的超市和购物中心,中山产的酱料、服装、家具、灯饰在那里很受欢迎。”黄红星说,“走在街头,当地人还会热情地用简单的中文和你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