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用脚步丈量大国海洋贸易历史

发布时间: 2015年08月2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丹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强国,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过无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这条曾经深刻影响世界的贸易运输通道,被赋予新的含义后,正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昨天的丝绸之路,如何传承?今天的丝绸之路,怎样振兴?带着这些疑问与思考,活动自今年3月16日启动以来,中山日报记者已经前往中山、珠海、澳门、广州、深圳、阳江、茂名、湛江、香港、泉州、漳州、南京、扬州、宁波等城市、地区寻访,期间,记者探访沿线港口、遗迹和博物馆等,与历史深度对话,寻觅海上丝路的辉煌,通过涵盖文化、教育、宗教、商业等内容的100期报道,从中山人的视角发掘海洋文化魅力,讲述这条千年海洋航道承载的经济、贸易、文化故事,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找对人,讲好故事
  讲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采访,一些参与采访的记者表示,“就是要找到人,讲好故事”。此次“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线的采访记者赵伟表示,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多年来都是社会研究的重点、新闻关注的焦点。如何跳出以往的新闻报道,如何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融进报道?“通过福建站的采访,我的感悟是‘找人’,以人物活动串起历史遗迹散落的珍珠,让历史遗迹在人物活动中‘活’起来”。
  赵伟介绍,在福建采访过程中,闽安古镇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点,虽然出发前做足了功课,但真到了目的地,一切显得那么的陌生。“利用吃饭的时间,我们同餐厅老板聊起了古镇。老板姓林,当地人,很淳朴,热情地回应着我们各种好奇。也许是觉得自己回答得不够全面准确,在我们用完餐走出门的时候,林老板追了出来说‘要了解闽安,你们最好去找找老杨。’”“老杨”就是杨成和,一个68 岁的老人,研究闽安古镇历史30多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闽安古镇历史活字典。记者采访中,老杨结合自身的经历将自己30多年来对闽安古镇的研究和盘托出。将闽安古镇的历史通过“老杨”的活动表现出来,最后就形成了《花甲老人成千年古镇代言人》的稿件。《数万“时光碎片”读懂百年古港》讲的是许承杰和他自费建起来的碎瓷片展览馆,通过他的经历,让读者读懂小小古瓷片背后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色泽的瓷片,鲜活地印证福建古月港昔日海上贸易的繁荣。
  ■本报记者成为采访对象
  “寻访‘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山日报的‘年度大剧’。今年4月初起,多路记者相继出动,沿古代海上丝路到各相关城市采访,历时5 个月,共推出100余篇报道,整个采访行程虽然很累,但是也收获很多”。参与本次采访的记者赖有生表示,在寻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不仅采访到了前所未见的文物古迹,开阔了视野,更能感受到中国大地的古之辉煌,当代人们的奋勇和拼搏。
  赖有生与林志强此次负责的是粤西的采访,赖有生说,“在茂名,我们采访行动还受到当地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除茂名日报派人陪同一起采访外,还要求当地电视台记者随行一路采访,报道我们在茂名的所有采访活动,我们成了他们的采访对象……”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各个采访组都得到当地媒体、历史专家、学者等的帮助,采访归来,许多记者也对提供帮助的朋友、专家学者、媒体同行等深表感谢。赖有生说,“在湛江的时候,当时湛江日报的一位同行朋友,放弃了周末假期,陪同记者翻山过海采访,母亲节当天也不例外,让我们非常感动。”在南京采访的时候,记者也是通过朋友联系到曾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多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