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区跻身全省前三甲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2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谭华健通讯员刘昭莲李建英
本报讯 中山火炬高新区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取得新进展。记者昨日获悉,火炬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近公布的对全国11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15个单位的评价中综合排名第25名,比上一次评价前进了6名。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高新区 (第3名)和广州高新区(第12名),跻身全省前三甲,领先于东莞(第30名)、珠海(第31名)、惠州(第47名)、佛山(第54名)、江门(第80名)、肇庆(第88名)等高新区。火炬区的单项排名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第21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第22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第26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34名。
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工委书记、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强调,高新区是姓“科”的。近年来,火炬区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先导”的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和延伸价值链,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效益得到增强。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增强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孵化体系等五方面措施,加快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
在加大创新投入方面,近年来,该区先后出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专利资助和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加紧研究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后续的政策措施。2014年,该区投入科技创新资金近2 亿元,R&D 经费支出超24亿元。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该区围绕重点发展的 “4+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创新平台,组织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引入“材料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模具实验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4大高校创新平台、广东省风能研究院、“广东省中测食品、化妆品安全评价平台”等一批省级重点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落户园区,区内现拥有国家级企业实验室及技术中心2家,省级实验室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和市级技术及工程中心129家。在增强创新活力方面。该区坚持以科技研发项目为抓手,以产学研平台建设为支撑,大力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积极鼓励与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式专业技术平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中智药业集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新海工装备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共建中山珞珈产学研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技术转移示范中心、与省科技情报所合作成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等。
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该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4年专利申请总量32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81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今年上半年申报各类科技项目39项,科技进步奖30项,国家、省立项项目14项,获资助151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217件,专利申请总量2201件,专利授权857件,比增6%。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上半年121个项目申请市技改项目入库,目前已有94个项目获批,总投资50亿元,占全市38%,其中星昊药业等6家企业拟获省级技改项目扶持共7400万元。
在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方面。该区着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逐步形成“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集群发展模式。该区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1个,省级孵化器1个,专业孵化器5个,聚集科技人员19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近1000人,已形成了一个技术领先、智力密集、人才聚集、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孵化企业群体。全区目前拥有18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在孵企业140家。累计毕业企业数达到88家,其中包括联合光电、新诺科技、康方生物等业内知名企业。今年,该区制定实施《火炬开发区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整合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孵化器建设。
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工委书记、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强调,高新区是姓“科”的。近年来,火炬区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先导”的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和延伸价值链,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效益得到增强。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增强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孵化体系等五方面措施,加快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
在加大创新投入方面,近年来,该区先后出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专利资助和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加紧研究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后续的政策措施。2014年,该区投入科技创新资金近2 亿元,R&D 经费支出超24亿元。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该区围绕重点发展的 “4+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创新平台,组织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引入“材料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模具实验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4大高校创新平台、广东省风能研究院、“广东省中测食品、化妆品安全评价平台”等一批省级重点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落户园区,区内现拥有国家级企业实验室及技术中心2家,省级实验室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和市级技术及工程中心129家。在增强创新活力方面。该区坚持以科技研发项目为抓手,以产学研平台建设为支撑,大力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积极鼓励与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式专业技术平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中智药业集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新海工装备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共建中山珞珈产学研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技术转移示范中心、与省科技情报所合作成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等。
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该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4年专利申请总量32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81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今年上半年申报各类科技项目39项,科技进步奖30项,国家、省立项项目14项,获资助151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217件,专利申请总量2201件,专利授权857件,比增6%。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上半年121个项目申请市技改项目入库,目前已有94个项目获批,总投资50亿元,占全市38%,其中星昊药业等6家企业拟获省级技改项目扶持共7400万元。
在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方面。该区着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逐步形成“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集群发展模式。该区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1个,省级孵化器1个,专业孵化器5个,聚集科技人员19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近1000人,已形成了一个技术领先、智力密集、人才聚集、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孵化企业群体。全区目前拥有18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在孵企业140家。累计毕业企业数达到88家,其中包括联合光电、新诺科技、康方生物等业内知名企业。今年,该区制定实施《火炬开发区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整合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孵化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