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昨开园
昨日,薛晓峰向参会的支持中山社会治理创新的专家学者颁发"感谢状"。黎旭升摄
本报讯 昨日,位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正式开园,为中山社会治理开启创新之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峰会同时召开,来自理论界的专家和社会治理的探索区域代表进行交流。市领导薛晓峰、雷彪、梁丽娴、谭培安、杨文龙,以及市委秘书长方维廷、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周红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俊等专家学者出席峰会。
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是中山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共建,经过一年左右筹划建成的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平台,是中山社会治理创新研发平台、全民公益行动实施平台、枢纽型组织建设指导平台、粤港澳社会发展交流平台和社会治理成果展示平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介绍说:“这个基地就是要搭建一个凝心聚力的高端平台,更好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借鉴先进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梳理和提炼中山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推动中山社会治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飞跃,加快推进中山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排头兵。”
参观基地时,专家们对于中山社会治理创新的诸多实践赞不绝口。“博爱100”公益创投以1:3的比例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活动。“带动的资金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人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马庆钰说。薛晓峰希望,基地的成立“能够让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从一个自发的过程转变为一个自觉的过程,从碎片化的现状到系统化的结构,从实际探索到理论总结”。
周红云在峰会上发言称,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她有一个悲观的判断,也有一个乐观的想法。“悲观的判断是中国社会治理还没有破题。”周红云认为社会治理核心的多元主体尚未建立,社会力量培育不足,作为社会治理的根基——基层,活动不足。尽管如此,在对中山进行调研之后,她对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有一个乐观的看法:“中山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马庆钰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在主题发言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现代社会民众对于参政议政需求的增加,而这也成为挑战我们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大矛盾。马庆钰认为,政府应当“像中山一样,给民众上台的机会,不要让社会组织只是跑龙套、敲边鼓。让他们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昨日,来自杭州、宁波、温州、大连和克拉玛依市,同样在社会治理创新上不懈努力的地区代表也分享了各自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