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食品也可以做到“高精尖”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谭华健 通讯员郭凤屏
“我们刚刚拿到了创建院士工作站的批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教授领衔,在引进创新团队方面又迈进了一步。”2015年12月24日,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技能大师邬海雄高兴地说,院士工作站的获批,使得咀香园在创新方面力量更强。
记者粗算了一下:至目前,咀香园已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咀香园分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广东省焙烤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近10个高端创新平台。
■用科技手段解密传统工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咀香园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大丰收的一年。”该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张延杰说,2015年咀香园相继获得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这为“老字号”注入了更多活力。
中华老字号中山咀香园始创于1918年,是专业生产中山正宗特产杏仁饼、广式月饼等传统特色的食品企业。现已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自动月饼机、杏仁饼生产线、曲奇机,各类产品生产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在张延杰眼里,咀香园历久弥新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的25%,公司已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6次。”张延杰介绍,他们还与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多家高校长期联手合作。
用科技手段解密传统工艺,可以说是咀香园更好得以传承发展的秘笈。
“去年年底,由公司邬海雄牵头的焙烤食品加工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也顺利通过认定,成为引领了焙烤食品行业人才创新培养新模式。”张延杰说,作为传统食品行业要可持续性发展,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目前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多按照传统的师带徒技艺传授模式,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数量少的问题,我们在传统师徒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邬海雄告诉记者,该工作室根据焙烤食品制作的特征实行一种“大师—技术骨干(技师)—徒弟”三方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培养徒弟能直接上岗成为一线熟练的技术工人,解决产技研脱节的难题。
■传统食品也可以做到“高精尖”
“每年我们都要投入5%的研发费用,引进许多先进检测仪器,研究杏仁饼、广式月饼等传统产品的工艺,观测产品硬度、水分、炉烤的过程怎么变化,包括引进无线高温温度计、远红外仪器等先进设备。”张延杰笑着说,与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传统食品也可以做到“高精尖”。
去年3月份,咀香园正式设立“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咀香园产业化基地”。张延杰介绍,这是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内焙烤食品企业内成立的首个产业化基地,填补了中山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健康食品的空白,也为咀香园传统食品注入“海”元素。张延杰说,该基地将依托于大连工业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优先开发鲜虾杏仁饼、鲜虾类蛋卷、鲜虾类中式饼点,以后可在鱿鱼、海藻类如海带衍生产品方面进行拓展,为咀香园食品产业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
“现在我们创新平台已经很丰富了,下一步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用好这些平台,让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张延杰展望道:条件成熟时还计划在现有工厂旁边的空地处新建一幢科研大楼,将这些创新平台整合到一块,打造一个国内较强的食品技术专业平台,除了为咀香园提供技术支撑外,还可以为整个食品行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