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创新驱动是实现“四个定位”的第一动力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徐世球  
陈鸿宇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徐世球摄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四个定位”,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四个定位”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一个整体,其中,把中山建成 “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是最为重要和最具引领作用的定位。陈鸿宇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坚持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期间广东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中山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才能使中山成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从而推动现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 “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才能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山建成 “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智慧型、创新型的“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
  ■把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因此,创新的内核是要素的重组。对于中山而言,就要把落实“四个定位”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展很快,在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发展、宜居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堪称珠三角和全省的典范。但也必须看到,与珠三角的周边城市相比,中山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确实不强,且还存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将中山的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建立在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基础上。要避免离开中山现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来谈论科技创新,好高骛远地谈论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既要有新技术、新产业作为中山未来发展的支撑点,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中山固有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来考虑科技、制度、人才、开放的创新。
  首先,要认真研究中山现有各产业集群可能出现的分化状况,研究中山未来产业发展走向,研究通过科技创新缩短与“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之间差距的路径和手段。其次,要认真谋划各专业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土地、资本、装备、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质量和效率的方式,创造出高水平、高密度的“产城融合”新形态。再次,要让制度创新贯穿党委政府的一切工作,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逐步改变多个政府部门分散扶持成果转化的做法,整合资源,建立普惠式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重点成果转化专项和重点研究院扶持专项的跟踪服务机制。在中山形成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良好环境。
  ■构筑开放型的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把中山建成 “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这里的“区域”二字,既是空间的限定语,即中山应该成为珠江西岸,以至大珠江三角洲湾区的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又是指这一中心的建设既要立足中山又要跳出中山,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凝聚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为中山所用,为珠三角和全省提供创新服务。
  应该说,目前中山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并不雄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自办的研究中心均偏少,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能力也偏弱。中山要紧紧抓住珠江口湾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的机遇,扬长避短,尽快成长为区域创新的高地。一是利用深中通道规划动工的契机,发挥中山靠近深圳的地理优势,努力吸引深圳的高科技公司、产业研究院、高端制造企业、创投机构进入中山。二是发挥翠亨新区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的优势,承接周边三个自贸试验片区和广州、佛山、珠海的创新资源。三是发挥中山位处珠西、背靠江门和粤西、粤西北广大区域的优势,东引西联,建设一批服务粤西、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创新企业总部。
  ■聚集创新人才不等于办高校和招专家
  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匮乏恰恰是中山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软肋”。中山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育,不能停留在以政策优惠引入高校、引入专家团队的做法,而是用更好的机制,使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创新人才团队跟中山的产业和企业相结合。因此,吸引人才不能光靠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更要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发展前景,靠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就感和未来收益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
  深圳的高校也不多,却是国内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深圳的新型研发机构特别多,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和重点研究机构都在深圳设立各种产业研究院、研究生院,这些研究院、研究生院的专业设置都紧贴深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的方向。在本地大学不多、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中山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将人才政策的重点从引入和自建高校,转到建立高校分校和新型研发机构上来。这样才能更快和更有效地为中山的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也能使外部的创新团队容易找到长久融入中山创新进程的桥梁。因此,如何利用人才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如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创投资本相结合,如何吸引创客和培育草根研发机构,都应该是中山人才政策的重要内容。
  ■把"满天星斗"凝聚成"几轮明月"
  有种意见认为,中山企业目前的状况是"星星多,月亮少",意思说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去搭建新型科研机构等平台。陈鸿宇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协同配合的过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只有企业才能清晰地提出创新的目标和需要突破的难点,从而使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深圳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这一条。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内生研发能力确实偏弱,特别是跟踪前沿技术和自建中试平台存在明显欠缺,只能被动地期待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可以直接应用的研究成果,高校、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又决定了其大多数研究成果无法直接供企业应用。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在协调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表面上看,深圳的发展主要靠华为、中兴、腾讯等大企业,其实并非这么简单,深圳的绝大多数企业也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动力很大部分来自于各种草根公司。在"满天星斗"的情况下,政府就要努力把这些创新资源协同整合起来,把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突破技术瓶颈的需求,和高校、研究院的可转化成果的信息通过普惠式的公共服务平台相互连接起来,才能把满天星斗的小微企业凝聚成几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