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知名企业主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六五"普法期间,火炬区始终把"法治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发力点,获评"2011-2015 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等8 项国家级荣誉。2016 年是"七五"普法开局之年。火炬区联合本报推出"法治企业在火炬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013年获‘中山市专利金奖’、2015年获‘中山市专利优秀企业’、2016年获‘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月6日,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乔卫林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中智近年来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荣誉。
乔卫林告诉记者,中智药业集团专门成立了公司法务部,并在中山、深圳设有常年法律顾问,为企业在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服务。“至目前,中智已有52项发明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5项,境外发明专利17项。”乔卫林介绍,中智中药破壁引片自2011年正式投向市场,为保护创新成果,中智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
在火炬区已有一大批知名企业,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保驾护航”。
多项专利指标排全市第一
8月30日,市科技局发布了前7个月我市各镇区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等的通报。数据显示:火炬区1-7月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排名第一,达到1549件。截至2016年7月底,火炬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第一,达到1230件。
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创新著称。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专利方面,该公司共申报专利428项,已获得授权266项,其中发明47项、实用新型190项、外观6项。其中,抗台风的风力发电机获得2010年中山市专利金奖,用于高湿环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获得2012年中山市专利金奖和2013年广东省专利优秀奖,一体化导管架装置获得2013年中山市专利金奖。该公司在2012年获评中山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并于2013年通过验收,2014年获得广东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风电行业经过井喷式的发展,问题逐渐显现,经过多轮行业洗牌,已经淘汰了一批不注重知识产权、不注重质量的企业。如今的风电整机设备企业已不是靠拼低价拼数量,而是讲质量重技术,拥有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就是市场占有率的牢靠保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鼓励创新,以获得最大化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明阳已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全面的创新激励机制,涵盖专利、论文等各个方面,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大保护力度。
在火炬区,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树立了很强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并运用法律维护国际PCT 以及国际贸易等权益。
知识产权为企业“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1998年落户于火炬区的中山国安火炬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已由防伪技术提供商发展为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领先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凌红旗告诉记者,国安火炬不仅加大研发力度,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在微孔技术领域一直遥遥领先。由该公司主持的 “一种新型重离子微孔防伪膜”在2015年还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中山市新宏业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是火炬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该公司力度很大。通过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保护,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火炬区坚持持续不断地创新,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专利,透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可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创新。中山市科技局专利管理科科长焦学军认为,不拼价格讲质量,不拼数量重技术,这正是火炬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写照。一直以来,火炬区营造法治环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措施,涌现了一批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健康医药、装备制造等知识产权高度密集产业。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发展。
律师点评
良好的法治环境牵住创新“牛鼻子”
广东中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东伟:
实业为本,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中国稀缺的是对技术的敬仰与尊重,以及创新的冲动。我们欣喜地看到,火炬区企业正走在锐意创新,拒绝模仿的道路上。他们注重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常设法律顾问、对研发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被侵权时果断委托律师通过司法维权,效果显著,其背后蕴含的是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环境的信心。火炬区管委会一方面建立研发投入体系,成立多个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创新,另一方面对侵权行为,及时协助行政查处及司法维权,形成政企法之间的良好互动。
环境是生产力,优美环境能吸引人才。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是吸引高端投资者和高端人才的关键,在全球化竞争的当今,是全方位的抢资本抢人才的竞争,火炬区关于“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认识,牵住了创新与发展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