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全民修身需要制度化在坚持中创新和发展

——专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1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全民修身行动是中山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现代公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从2011年9月20日启动,经过5年的实践,中山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稳步提升,“身修、家齐、市治、一方平”的局面初步形成,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全民修身行动深植中山大地,并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展望未来,如何在更高水平推动常态化、长效化全民修身,现代中山人也将给出自己的答案。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全民修身人人向善——中山全民修身五周年回眸与展望”专栏,敬请关注。
  中山全民修身行动自2011年9月20日启动,到今年9月20日刚好满5周年。如何看待这5年来中山全民修身取得的成效?对当下中国有哪些意义和启示?今后如何在更高水平去推动常态化、长效化的全民修身?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
■谈启示中山做法在当下中国具有示范意义
  ○记者:通过5年的全民修身实践,中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及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您觉得中山的实践和探索在当下中国具有哪些意义和启示?
  ●万俊人:中山全民修身经验对当代国民教育和人民素质的提升具有示范意义。具体可借鉴的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山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来开展修身活动,如中山有历史名人孙中山先生,借助这样的名人资源使得修身活动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其次,全民修身的重点不在于口号和宣传,更重于组织和行动,中山在这方面正是这样实践的;第三,全民修身是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道德工程,中山用丰富的活动,组织和带动社会各阶层参与进来。这三点经验很宝贵,也具有普遍意义,我很赞赏。
■谈措施制度化+融入百姓生活+创新
  ○记者:中山全民修身行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经验,但也遇到一些困惑,例如,如何在更高水平推动常态化、长效化的全民修身,如何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等。您在这方面有哪些建议。
  ●万俊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回顾和总结以往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会发现,很多活动像是一阵风吹过,容易形式化、表面化,既浪费资源,又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群众不买账不认可,更有甚者会有逆反心理。
  怎样让全民修身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下去?我认为,首先是需要制度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发挥约束、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这是前提;其次,从根本上让修身成为市民内化于心的行动,就要将全民修身融入百姓生活的日常,让他们随时感受到,随时能实践;第三,全民修身既要着眼过去,还要结合现实,更要放眼未来,那么这就要求具备社会创新意识,不断改进、创新方式方法和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有一些创新产品和成果。
  在这方面,中山也有两点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中山在组织和动员方面没有一阵风,没有制造热闹一阵的效果,而是千方百计去寻求和开展群众愿意接受、认同的活动;其次中山人民有一种文化自觉,百姓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这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内生动力。
■谈未来在坚持中创新,赋予新的生命力
  ○记者:作为长期关注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的权威专家,您觉得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在哪些方面亟待完善和改进?全民修身行动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万俊人:中山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我建议,第一要有定力、要坚持。我们有不少改革项目,常常来得快也去得快,没有很好总结。这种坚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守住好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不断改进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即在创新中坚持,在坚持中创新。因此,要说到希望中山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就是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让全民修身成为中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其次,任何一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因此,中山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同时,也要使之成为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社会创新中的一种积极力量,真正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