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要闻 > 正文

民生大事肯花钱 市民更有获得感

过去5年,中山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近七成,连续多年高质量办理十件民生实事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玮玮  

  过去5年,我市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平均占财政支出占比近七成,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的持续改善和十件民生实事的顺利实行,让这座城市的群众更有获得感。
  ■让群众看得起大病住得起房上得了学
  家住南头镇南城社区的梁女士今年60岁,2016年5月被诊断患有白血病,短短半年医疗费已达33万多元,经医保报销后个人缴费仍需12万元。从2016年11月24日起,中山市正式实施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新增对普通困难家庭实施医疗救助。按规定,经市民政局审核,梁女士可获医疗救助金77221元,解决了大部分资金缺口。
  目前,我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现户籍居民全覆盖,“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投入13.1亿元,目的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起大病。
  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好“底线民生”,如2017年1月起扩大低收入家庭的范围,将人均月收入低于896元的家庭纳入低保家庭,增幅达42.5%。经初步测算,本次提标后全市低保对象由原来的3783户7977人增至5200户12000人;另将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线1.5倍以内纳入“低收入家庭”。这一群体享受除低保金外的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与“低保家庭”同等救助政策,有效兜住了底线民生和夹心层家庭。提标后,我市低保标准为广东省二类城市中(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最高。
  在教育上,为解决近年来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共有381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在502所幼儿园中占比76%。这一比例,到2020年将提升至80%以上。
  在住房保障上,投入960多万元改造双低家庭危房138间,给予7229户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1080万元。
  在医疗上,2014年,中山试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2016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已扩展到全市24个镇区。服务签约人数达403070多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63343人,签约率达46.81%。
  ■从民生实事做起,让市民有获得感
  符阿姨跟随女儿从湖北到中山定居,同时帮女儿照看小外孙,转眼已来了七八年。符阿姨很关心中山新闻,从2013年起,她就知道中山有个“十大民生实事评选”,“我每次都参加投票,都是解决群众关心的事,比如我赞同给老人们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从去年东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符阿姨便多了一个业余休闲的场所,社工常常组织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如书法课、音乐课、手指操、粤语课等,结交了好多朋友。
  中山从2009年启动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一直持续至今。2013年的十件民生实事首次由全体市民票选决定,推动了民生建设从传统的“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在邀请市民投票的基础上加入“海选”环节,2017年则在去年海选的基础上,加入评选以及有奖征集,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对民生实事的关注。模式的不断优化,让市民感受到 “民生工程”正逐渐变成“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