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打好“全民牌”全民公益共建“博爱城”
过去5年,我市社会治理不断探索创新,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开展“全民创建”行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特别近年来,通过全民修身、全民公益等行动,社会和谐度大大提高。我市连续4届发起“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连续5届发起“金点子大赛”,许多市民提出的“金点子”和社会组织发起的公益项目,让许多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让这座城市充满爱。
■全民公益慈善让城市更美好
环卫工人周行健负责东区柏苑路周边卫生,每当自带的水喝完后,便走进市青少宫旁的中智大药房接装饮用水并休息。过去环卫工人想坐一会儿喝一口水并非容易。随着环卫工人“爱心驿站”公益项目的设立,该项目在中心城区以及坦洲、小榄两镇也逐渐铺开。
每星期周一至周五下午4:30左右,古镇同益工业园一小学放学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了工业园保安室门后的一个小教室,开始了他们“430课堂”。此前,小区舞蹈队敏感地发现工业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放学回到宿舍后缺乏管教,缺乏文娱生活,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在社工的指导下成立 “430课堂”,解决了外来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案例在中山还有很多。自2013 年第一届 “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举办至今,历时四年,这一汇集全民创意的公益创投活动,让许多公益项目遍地开花。这一平台的搭建,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的热情。
据统计,4届 “博爱100”共吸引1143个社会组织和草根志愿团队参加申报,针对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多元化需求,征集了4989个公益项目和公益创意,评选市级、镇级和社区优胜项目1493个,组委会投入1541.5万种子资金,撬动部门配套和社会捐助的总资金达到 4649.6 万元,凝聚了2万多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会共治,直接服务市民群众超过120万人次。
连续5届发起“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5 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点子4500多条,在评选出来的近百个“金点子”建议中,有50余个金点子由相关党政部门采纳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有的转化为“博爱100”的公益项目。
今年,慈善万人行走过了30年,不再仅仅只是筹集善款活动,而是通过一个个持续的、常态化的活动,更加注重文化引领,更加注重传播红十字精神,更加注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万人行所传播的慈善文化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也让中山愈加和谐善治。2016年12月26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北京发布第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中山的城市公益慈善总指数(被称为“城市爱心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2,在地级市中排行第10,首次跃居全国前列,“博爱中山”的招牌更加闪亮。
■新老中山人和谐共融
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南头镇南城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5年前那么着急,因为在2013年9月该镇华晖小学的顺利开学,专门为新南头人提供了1000 多个学位。而之前他们的子女只能到东凤、黄圃,甚至邻市佛山的顺德容桂等地上学。这是南城社区第一批社区特别委员经多次协调后,办成的第一件“提案”。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中山在探索新老中山人融合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通过试点,自2014年起,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40%以上的村(居)都聘外来务工人员代表作为村(居)特别委员。他们收集外来务工人员的意见,参与社区大事小事决策。
过去5年,积分制管理项目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近8.2万名流动人员及其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600多名异地务工人员被聘为村(居)特别委员,40个异地商会成立“新中山人服务中心”。建成286个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和8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建设“2+8+N”模式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这些制度和举措让新中山人和老中山人不分你我,共同为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和美宜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