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富矿” 做好文旅“加法”
3月26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不少市政协委员围绕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积极建言献策,聚焦老建筑活化利用、香山古城建设、本土文化资源挖潜、演艺经济发展等领域,带来了众多高质量的“金点子”、好建议。
留住古建筑,留住“香山文脉”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68处,历史建筑408处,以及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迫在眉睫。
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山市委会副主委黄健敏建议,中山应加强古建筑修缮保护人才培养,依托本地国有企业,组建本地古建筑保护修缮团队,条件成熟时可成立古建筑保护公司,承担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工作,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水平。
对于老建筑的活化利用与保护,市政协常委肖伟认为,这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关键,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和活力,比如将老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工作室、特色民宿、小型博物馆等,既保留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将香山古城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
孙文西路步行街如何留住“香山记忆”,更留住旺盛人气?市政协委员陈越安表示,通过提升商业档次,孙文西路步行街可转型为集历史沉浸、高端消费、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湾区文旅商业标杆,实现从传统步行街到城市文化名片的跨越,“关键是需注重品牌组合的‘质’而非‘量’,以精细化运营持续提升商业价值。”
陈越安建议,中山可以以改造好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为主线,连接岐江一河两岸,并向东延伸至孙文中路,沿途串联周边景点,再加上民族路、拱辰路、青溪路等特色店铺和文创园区,将这一区域的业态进行整体优化,提升商业档次,让其成为中山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旺地之一。“要做到对本地人而言,这是一个能回忆和能创造商业价值的空间。对游客而言,这里不仅是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适合深度体验中山的过去与当下。”陈越安说。
“老城区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正是城市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带来了《关于规划建设香山古城步道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李兴国建议,要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激发老城区新活力,打造中山文旅新亮点。比如,可以遴选位置相近且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作为步道的节点,设置多条长度、方向不同的路线,满足各类游客体验需求;保护并活化利用闲置历史古迹;定制步道标识、标语、视觉图形等,构建“香山古城步道”的品牌形象;定期组织主题游览活动,吸引各类游客。
市政协委员刘吉强提出了《关于“提升孙文西路步行街周边文化要素,打造中山现象级旅游IP”的建议》。刘吉强建议,在岐江河两岸、兴中广场以及富华、国际和富业广场等周边区域打造非遗体验圈、青年创意圈、老字号焕新圈“三大文化圈”,设计并推出“岐江夜游+步行街文化体验+岐江景观住宿”两日游线路,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链。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做出中山特色与优势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兴城’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肖伟表示,在香山文脉传承延续方面,应深入挖掘香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展示以及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香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鼓励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肖伟表示,以文艺创作为例,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中山风貌的优秀作品。同时,积极探索文艺创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让文艺作品更好地传播。
市政协委员黄廉捷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孙中山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的结合,打造中山文旅品牌项目。具体而言,中山可在红色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设立孙中山文化资源宣传驿站,串联城乡资源,设计“城乡文化研学路线”,还可以组织专家、志愿者走访乡村,收集孙中山相关口述历史、民间故事等,深挖乡村资源,活化在地文化。
市政协委员蔡玲玲认为,中山可以打造一系列文化IP,比如可借鉴《印象刘三姐》《又见敦煌》等成功案例,推出实景演出《香山风云》,串联起孙中山、郑观应、杨殷等香山人物的故事,重现中国近代史的光辉一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可打造沉浸式戏剧《孙中山的革命岁月》,游客可以扮演历史人物,参与互动剧情,体验革命年代的激情与奋斗。
“我们要通过文创产品讲好中山故事,传递中山文化的价值!”民盟中山市委会带来集体提案“关于加强香山文化传播力度,做好中山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建议”。市政协委员莫祥德表示,民盟中山市委会经过深入调研,认为香山文创产品作为中山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开发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香山文创产品的定位应聚焦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创新元素的特色商品,“实用性”和“性能上的延展”,通过强化名人文化载体开发、活化非遗工艺场景、打造美食文化IP体系等,构建香山名人文化矩阵、香山味道文创矩阵等,充分展示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发展更多具有中山特色的演艺经济
“中山应该要有更多演唱会、戏剧表演!”这是蔡玲玲这几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听到的“呼声”。她建议中山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演艺经济,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形成“内容特色化—消费便捷化—体验多元化—传播精准化”的良性循环,提升城市吸引力,助力中山文旅发展,书写“文化兴城”大篇章。
近年来全国演艺活动蓬勃发展,“跟着演出去旅游”“为了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一种新潮流。蔡玲玲建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镇街演艺资源,推动形成演艺产业集群,鼓励各镇街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演艺项目。同时,中山可加入“粤港澳大湾区演出联盟”,与珠海华发中演、广州大剧院等实现节目巡演联动。
作为演艺经济发展的基础,演艺场馆的基础建设不可忽视。蔡玲玲建议中山提升现有场馆的硬件设施水平,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演出场所,满足不同活动需求。同时还可以开发“中山演艺”小程序,整合票务、周边美食、停车导览功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演艺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推动市场化运作。在政策方面,她建议中山出台专项政策,对优秀演艺项目、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对引进的大型演艺活动给予补贴,面向市民推广“阶梯票价”。同时,中山还可将演艺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演艺+旅游”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深中通道带来的流量优势,整合文旅资源,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出夜间演艺品牌和夜游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