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 > 正文

在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1年10月16日    
陈 茂 辉
(2011年9月22日)
 
市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召开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这是我市坚持多年、富有成效的工作制度,成为发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平台,成为政府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促进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今年座谈主题定为“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整体发展实力”,体现了政协对全市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市政协、各民主党派、有关界别和专委会从6月开始,围绕主题作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建议,对进一步拓宽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工作思路,提高全市整体发展实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刚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以及市政协城建委、商业委、文体委代表,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很有见地,我完全赞成,市政府将认真研究落实。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总体展现经济结构调整有力有效、社会建设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的良好态势。1-8月,全市生产总值1385.1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79.6亿元,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489.5亿元,增长27.4%;一般预算收入121亿元,增长43.1%;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政协委员的关心支持。今年,政协委员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提出了203件提案,我市在全省重点提案督办工作交流会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介绍了经验。通过办理提案,既解决了我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也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实施能力,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衷心感谢!市政府将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力支持政协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围绕本次座谈会主题谈两点意见。
  一、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整体发展实力,是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火车头,它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提升、文化培育、社会转型及区域城市化进程。薛晓峰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中心城区建成中山的“首善之区”,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重要命题,增强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高整体发展实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意义重大。
  中心城区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形象地讲,中心城区是城市的“魂”和“根”,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增长极理论认为,培育城市有利于形成磁场极,产生聚集和扩散效应,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只有抓住引领区域发展的“牛鼻子”,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才能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有效应对周边地市的激烈竞争。
  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如果说镇区经济是全市经济的“基石”,那么中心城区经济就是全市经济的“柱石”。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经济,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中心城区壮大了、龙头抬起了,才能强化市级对全市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全市经济的整体飞跃。
  中心城区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抓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于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社会事业相对发达,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安居、社保、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因此,中心城区的承载作用非常重要。按照最新规划,我市中心城区扩大到“六区四镇”后,面积占到全市42%,人口占到39%,成为全域城市化的战略重点,有利于建设与全市经济实力、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现代化城市新形象。
  (二)我市中心城区首位度亟待提升。
  中山历史上形成的市管镇体制,使镇区成为我市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相对均衡、分散化和低首位度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特定背景下发挥了积极意义。从传统意义上的主城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到1998年规划的中心城区(主城区加火炬区),再到最新“六区四镇”中心城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火炬区、五桂山、沙溪、大涌、港口、南朗),历经数十年发展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区规划面积增长近3倍,人口增长近2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交通、通讯、民生设施日益齐备,具有城市特色标志的建筑鳞次栉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东区达到83%以上,石岐区达到74%以上。
  但是也要看到,以镇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产业、人口、土地使用的分散化,主城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010年主城四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17%,远低于珠海、惠州、江门、佛山等市水平;算上火炬区和五桂山,占全市32%,仍低于珠海、惠州、江门水平;即使扩展到“六区四镇”,也仍然低于珠海水平。主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对放缓,发展优势有所减弱。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在规模、功能、层次和景观上与全市人口、经济规模不相匹配,高端要素缺乏、对外吸引力、辐射带动力、服务统筹力不足,既阻碍了全市整体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全市区域竞争力。当前,珠三角已进入大资本驱动、高端要素集聚、区域整合发展的新阶段,周边各市纷纷强化了提升区域竞争力、融入区域新格局、争取优势地位的发展战略,我市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的弊端愈加明显。中山在珠三角比较,主城区面积、人口、经济规模都相对靠后,如果不抓紧研究落实提升区域竞争力策略,不加紧拓展城市空间、强化中心城区功能,随着轨道时代的到来,要素流动的便利性可能会导致各镇区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技术平台、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加速向更具向心力的城市流动。因此,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是当前发展背景下我市解决发展瓶颈、把握发展机遇、适应发展变化、提升发展实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实力
  我市“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构建“一主三副多节点”城市发展新格局,就是以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为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市整体实力。结合大家的宝贵意见,当前我们要突出优化中心城区“六大功能”。
  (一)优化规划统筹功能。完善制定城区优化功能、凸显特色、增强带动力的规划政策,提高规划政策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控制性。我市正委托清华、同济、中大等高端研究团队进行研究,以更高的立点、更宽的视角来规划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一要提升区域规划水平。编制好全市各区域发展规划,强化区域协调和功能分区,以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要落实城市总体规划。适度拉大中心城区框架,将“六区四镇”放在全市域范围内提升首位度。五桂山、沙溪、大涌、港口、南朗等镇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保障中心城区良性扩展。政协城建委提出“北进东联、西转南整、中心集聚、向海跨越”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策略很有意义,有关部门要加强研究深化。三要强化专项规划协调。高标准统筹编制中心城区交通、供水、通讯、能源、防洪等专项规划,高度重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优化产业升级功能。立足中心城区优势,推进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大力发展都市经济。一要明确产业定位。我同意工商联提出中心城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方向和产业亮点,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集群快速形成。九三学社对总部经济战略的研究,政协商业委对商业网点的研究,对我们都很有启发。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餐饮住宿、公共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成为全市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打造立足中山、辐射珠江口西岸的产业服务中心。二要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在资源配置、公共投入等方面,围绕首位度目标,适度向中心城区倾斜。三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培育发展适应首位度要求的优质现代产业项目,以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带动促进中心城区经济转型升级。
  (三)优化设施支撑功能。统筹提升中心城区的交通、信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公交专用道、常规公交近期改善等交通规划研究,要尽快完成后组织实施。建立中心城区与周边镇区快速联系路网,全面实现“3015”交通目标。完善公交系统,建设慢行车道,强化交通管理,提高城区道路通畅水平。年底前,建成人民医院、中医院、城北3个枢纽站和67公里慢行道,新增1500个停车位。无党派人士界别提出城轨中山市域站点及周边地区开发利用策略,有关部门和镇区要认真学习利用。二要建设宜居城区。推进中心城区当好“三旧”改造排头兵,大力整治市容市貌。注重体现城市建设的“中山元素”、“中山风格”,构成其他城市不可效仿替代的特色风貌。重点抓好岐江河景观带、翠亨国际旅游名镇、南朗温泉度假村、五桂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使之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农工党对岐江河景观塑造与资源开发,民进对绿道沿线资源利用,致公党对地下资源及空间利用,民建对生态保护,都提出了很好思路措施,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
  (四)优化文化引领功能。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必须坚持文化引领。纪念辛亥百年我市开展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对中山城市文化形象和实力是一次大检阅大提升。一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遗产、古建筑、古宅名园等,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建设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把散落城乡的传统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以伟人故里、名人城市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板块。民革关于孙文西路步行街特色挖掘与区域扩展的思考,政协文体委关于中心城区文化特色挖掘及其产业化对策,非常符合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二要弘扬城市精神。本着植根历史、着眼现实、引领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孙中山文化,建设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形成广泛认同的城市发展理念。三要丰富文化载体。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全民修身行动等活动,提高市民对中心城区的认同度,政协文体委提出“城市记忆”工程很有创新性。加快建设新图书馆、博物馆群、漫画馆等重点项目,完善文体设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心城区的文化服务带动作用。
  (五)优化社会建设功能。加强中心城区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实现城市空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三大格局良性互动。一要夯实幸福和美的民生基础。围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社会稳定等民生重点加大力度,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盟报告分析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问题,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有效解决市民后顾之忧,增强城市向心力和群众幸福感。二要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推广“2+8+N”社区管理模式,构建有效的社区组织体系。针对新型商品房社区居多的现状,注重理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三者关系,大力构建和谐社区。三要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社工队伍和志愿者作用。今年我市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暂行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坚持培育、监管“两手抓”,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六)优化体制创新功能。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形成部门合力。一要优化创新管理体制。我赞成政协城建委建议,积极探索改革中心城区内部的区、镇二元体制和“一区两制”,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生态环境等建设联动机制,逐步实现中心城区规划管理、资源配置、职能互动的高效管理新体制。二要健全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各镇区积极性。发改、规划、交通、建设、经信、文化、教育、社保等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研究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有力有效开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是单纯地强化中心城区,更不是通过削弱其他镇区发展来达到中心城区的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支持参与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三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把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相关部门和镇区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约束上予以保障。
  同志们,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全市域发展整体实力。新形势为我市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努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全市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参与更大范围竞争实力的首善之区,为中山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