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场直击 > 正文

专业镇转型必须突破镇区界限和产业界限

发布时间: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黄标  
  “我们再不敢去其它镇区摆摊招工了,昨天就被当地城管人员驱赶,说我们来抢他们镇的工人。”马年正月初十下午,正在市汽车总站摆摊招工的南头镇某家电企业招聘专员袁旺对着记者发牢骚。
  对于镇区这样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市政协委员、华艺灯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区炳文在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已经是见惯不怪的潜规则,“虽然我是中山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会长,但我也不愿意到别的镇区去招灯饰工人。这就是专业镇转型面临的难题之一,并不是某个镇区或某个政府部门就能解决的难题,它需要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与整合。”
  ■专业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难持续
  区炳文对古镇灯饰产业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从1982年中山市古镇镇海洲诞生首家灯饰企业至今,古镇灯饰产业已走过32年历程;2002年11月,古镇荣获“中国灯饰之都”牌匾,至今也有12岁了,如今古镇灯饰产业已占全国灯饰市场60%以上份额,形成了以古镇为中心,覆盖周边多个镇区的灯饰产业集群。
  这就是以传统产业专业镇为基础和特色的中山经济缩影。在中山现有的24个镇区中,专业镇占15个。中山专业镇及产业集群发展经历了从集聚到扩张升级的成长过程,打造出“一镇一品”为特色的专业镇群体,形成了一批有较完整产业链条、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凸显、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外需的下滑,中山传统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专业镇受传统模式影响和束缚的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土地、能耗、劳动力成本、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日益趋紧,长期以来,片面以镇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专业镇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我的最大愿望是,古镇要从‘中国灯饰之都’向 ‘世界灯饰之都’升级,但是仅靠古镇的自身发展,这个愿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古镇并不具备足够的土地、人才、技术等一大批关键资源。”
  市政协香港委员、香港达进东方照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凯山,对这个制约专业镇转型升级的瓶颈也深有感触。他在三角镇设有生产分厂,但他的工厂周边并没有任何可配套成产业集群的上下游工厂,这样的局面对他来说意味着所有的产业发展困难,全由他自己的企业一家承受。
  他对记者直言,目前,中山各专业镇的传统产业“低、散、小”的生产格局困扰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整个产业资源的运作效率降低;多数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长期以来,这些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大幅度弱化;专业镇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非常滞后。
  其实,这不仅是专业镇的企业家感受到了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瓶颈制约。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唐伶,曾对专业镇传统产业调研后发现,直到目前,中山市大部分专业镇的传统产业集群,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模仿多于创新,大多数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
  唐伶认为,目前中山专业镇的传统产业集群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大多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发展总体上处于低级阶段,产品同质化、企业同构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的竞争激烈,抗风险能力极弱。目前传统产业中优秀的龙头企业欠缺,比如,古镇灯饰、小榄五金产业中没有哪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传统产业中99%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的困惑。在产业关键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产品需要的关键配件、原料仍依赖进口。
  特别是各专业镇之间,与各传统产业之间壁垒重重,比如,南头和东凤是相邻的发展电器的产业集群地,但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都选择了各自为政,造成科技创新平台的重叠和科技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创新平台为集群企业提供共享性服务。
  “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中山专业镇的传统产业集群内部频频发生价格恶性竞争,比如古镇镇的灯饰产业。另一方面,专业镇的优势很容易被周边镇区复制,比如古镇灯饰产业的优势很快被周边的横栏镇和小榄镇复制,从而面临周边区域更具资源优势企业的竞争和威胁,甚至被取代。而各镇区之间的各自为政体制,导致专业镇企业的竞争发展难以协调,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当前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的形势下,中山专业镇的产品和市场生命周期,因为自主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各专业镇无法优势互补而不断萎缩,专业镇的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日益被削弱。”杨凯山如是说。
  ■专业镇转型升级首先要政府转变观念
  “无论是专业镇转型升级还是推进非公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首先转变管理市场的观念。企业无论有多大的规模,也只能在一个点上发挥作用。所以,政府不能再把专业镇的传统产业看成是某个镇的产业,应该以宏观的理念去对待传统产业,应该把一个产业当作一个平台去提供服务。”对于专业镇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区炳文有自己的理解。
  杨凯山非常认同区炳文的看法。他说,中山各专业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薄弱,迫切需要提升区域合作能力与水平。如果政府继续以专业镇的眼光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必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坦率地说,专业镇这个说法是不适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一镇多业’、‘一业多镇’的产业发展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人家也发展得更好。所以,中山的专业镇经济转型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一个镇,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合作,要以开放的国际化思维去推动专业镇产业转型,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要与别人合作,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保持专业镇原有市场竞争优势。“发达镇区与相对落后镇区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两个相邻的专业镇区的不同产业集群展开合作,这是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于如何打破专业镇的镇区界限和产业界限,唐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首先,要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市政府要制定一套科学的促进区域合作的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以此来对各镇区政府在推动区域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考核,对绩效评估结果高者给予奖励。其次,全市要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人力、原材料等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果。第三,需实施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有些镇区的资源地理位置的不可改变性和产生的效益外部经济性,导致其所消耗的成本只能由其所在的区域独自承担。同时在经济发达和较落后地区合作中,发达地区相对承担了更多成本、损失利益更多。因此,需要全市构建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平关系。
  杨凯山还提出几个可行性策略,比如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专业镇产业集群转型。政府应该在培育龙头企业上起主导作用,可以筛选出治理良好、成长迅速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该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出台政策鼓励数家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品牌效应;或者把国内或国际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引进来,可以快捷地实现专业镇的“龙头”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帮助本土企业家改变过去闷声赚钱的低调商业文化,改变那种‘宁为鸡头、不作凤尾’的小农心态,培养做大做强企业的商业氛围;要帮助企业从原来的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另外,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颠覆了传统经济模式,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杨凯山说,互联网正在供应链、销售渠道、经济形态、商业模式上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对产业转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未来的产品消费链条将是“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商—原材料供应商”,消费者在实体店看产品,然后在网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企业再通过网络进行配送。因此,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依靠互联网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