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民建市委会主委
吴建新荣登《教育与职业》杂志封面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05日 作者:民建市委会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着重突出办学特色,大力推行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构筑“一镇一品一专业”为主要结构的专业建设格局,建立以校企合作大会、政校企合作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政校企对话合作平台,号称支援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三板斧”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唱响。”——摘自《吴建新:务实维新敢为人先》
编者按:
日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民建中山市委会主委吴建新凭借出色的管理才能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2013年9月上旬刊(第25期)封面人物。同时,该期杂志“人物·院长”栏目以《吴建新:务实维新敢为人先》为题,围绕学院在立足地方特色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探索与收获,用6400多字的篇幅讲述了吴建新院长的职教耕耘故事。文章分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板斧’舞出职教魅力”、“我们的‘吴老板’”、“接地气才能更硬气”四个部分,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全面展示了一位 “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和魅力。下面将《吴建新:务实维新 敢为人先》一文转载,供全体师生阅读学习。
【背景链接】
《教育与职业》杂志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发行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教育与职业》人物·院长栏目:
吴建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山市委会主委,广东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独立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2年10月10日,被授予中华职教社第三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吴建新:务实维新 敢为人先
文/李士伟 陈秋媚
在中国高校校长圈里,高职校长们“纵横”高教、职教两大领域,绝对是一群“有故事的人”。身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的故事有一个戏剧性的开始——2006年3月,时任中山市政协副主席的他赴筹建中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视察工作,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算是他对职业教育的首次“亲密接触”。不曾想,这竟成了他结缘职教的开始——随后,他被任命为这所新生的高职学院的院长,从此开始“懵懵懂懂”地办职教。
让人更感意外的是,吴建新从“懵懂”到“出彩”仅仅用了6年时间——2012年11月,作为非示范性院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12个建设成果案例入选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成为这场英雄会上最亮眼的“高职创意”。要知道,当他率领着白纸一张的学院摇摇摆摆上路之时,我国首批38所国家级示范校已然喷薄欲出。
对此,吴建新报之一笑,小试成功,大考还在后面……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初识吴建新,是2012年金秋在山东潍坊举办的高职建设成果展上。当时他正专注地向参观人员介绍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一丝院长的架子,像极了平易近人、热情淳朴的邻家大哥。
或许,正是因为骨子里透着的实诚劲儿,才让他当初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重担。
这是一副真正意义上的重担,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进展的如火如荼,但吴建新面对的学院却是零起步,一开始甚至连招生都要借别人的牌子,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然而,这位性情朴实的湖南汉子并没有退缩。面对如山的压力和周围闪烁的期盼眼神,他只说了八个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这正是吴建新的一贯作风——低调,务实。上任伊始,百业待举,他甚至来不及“表表态”,便率领几乎“赤膊上阵”的学院团队打响了办学攻坚战。
发展才是硬道理。深谙此道的吴建新凭借着之前在中山市科技局工作时积累的一些资源,不辞辛劳地带领办学团队下镇区、入企业、跑基层,深入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角色期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并以专业建设为发力支点和逻辑起点,初步构思出与中山市经济结构特色相匹配的专业发展结构布局。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南区的电梯、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市的特色产业依次在吴建新脑海里掠过,他下定决心,凡是中山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学院都尽量建成专业与之对接,如果是教育部专业目录里面没有的,那么就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在探索办学方向的同时,吴建新和他的团队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借助中山良好的产业经济环境,将校企合作做扎实,使人才培养真正与市场、与社会紧密对接。在他的直接策划与带动下,学院首届校企合作大会于2008年3月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并且一下子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前来“赴约”。
望着行业企业纷纷伸过来的橄榄枝,吴建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原来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为了进一步赢得这些“伙伴”们的心,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2009年,将原本就紧张的办学场地硬是挤出了近4000平米作为校企合作中心,免费提供给中山市30多家行业协会作为办公场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来校安家落户,吴建新成功地建立了一段校企“鱼水情深”的佳话,使学院发展尽享楼台之便,为强化特色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马不停蹄,陆续开创了科技特派员、政校企合作专干等合作办学模式,夯实了与市镇两级政府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了“政校企”联盟,使教产一体化深度开展成为可能。仅2011~2012年,学院就先后与古镇、南区、沙溪、小榄等镇区共建了产业学院。此举充分调动了镇区政府参与办学的热情,他们主动拿出场地、提供优质资源,与学院共同培养人才,从而将高职教育真正办到了生产腹地,扎根于产业园区。
2012年,由中国电梯协会主办、学院与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承办的“电梯行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论坛”,在全国电梯行业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协会入校、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
事实再次印证了吴建新的“高明”,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为学院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自此,他率领着学院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跨越发展的“职教梦”。
“三板斧”舞出高职魅力
中山市专业镇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占中山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伴随着中山专业镇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发展瓶颈随之浮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随着办学的逐步深入,吴建新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高职教育只有与地方经济捆绑发展才能闯出自己的名堂,必须抓住专业镇转型升级这一机遇,将学院的发展带入快车道。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着重突出办学特色,大力推行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构筑“一镇一品一专业”为主要结构的专业建设格局,建立以校企合作大会、政校企合作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政校企对话合作平台,号称支援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三板斧”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唱响。
“第一板斧”,吴建新瞄准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科技局工作的经验告诉他,科技虽说是第一生产力,但如果人才跟不上的话,所谓生产力只是空谈。为此,他决定以省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通过政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正是凭借如此超前的眼光,学院开启了广东省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先河,不仅在职教理念上实现了率先领跑,而且注重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探索,使特色逐渐孵出,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为发挥政府行政主导功能,为政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合作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学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把握度和前瞻性,吴建新定期召开由中山市政府、财政局、经贸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
通过深入对话协商,一个合作发展的大舞台逐渐成型:古镇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就业和研发等全面合作协议;人保局将广东省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资格授予学院,并确定由学院负责管理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发改局促成中山市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学院挂牌成立……将以往校企合作的“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彻底转化为“政校企三头甜”,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力、智力资源,帮助政府、企业谋划发展蓝图,实现了共赢发展。
第一板斧的成功给了吴建新极大的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的士气。欢欣鼓舞之际,他随之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说第一板斧打响了学院发展的“外围战”,那么这第二板斧何不打打“内涵战”?正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啊。
在他看来,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聚集地,也是教育与经济的衔接口。为此,在充分调研专业镇发展的规模、层次和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他发动全院力量,以专业镇经济为依托,设置了32个招生专业,灯具、电梯、服装、动漫、家具……成功构筑起“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格局,以使中山市每一个专业镇的产业链,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链,找到能满足一线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正是得益于吴建新的“第二板斧”,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诞生了全国首批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全国首个高职灯具专业、中山市首个社工专业等,不但填补了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空白,而且获得了学院在专业创办、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赢得了强大后劲。2010、2011年,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这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先后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
为此,面对记者提出的何为第三板斧的问题,吴建新笑而不答。倒是陪同采访的学院宣传部姚晓波部长一番话点拨了记者,“头两板斧已经使出,第三板斧已然成燎原之势。”思忖片刻,记者豁然了,依托区域经济办学,提高政校企合作效益,使政府、企业成为学院跨越发展的加速器,亦使学院成为中山城市进步的动力源。这种以共赢发展为目标,合力助推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模式,不正是吴建新使出的“第三板斧”吗?
“我们的吴老板”
在中山职院,记者听到了一则校园里广为流传的“吴建新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了邀请80岁高龄的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来校开设工作室,他曾三次到南区沙涌老家去看望马乐山老先生,并与之促膝长谈——技艺的传承、家乡的发展……,最后硬是凭着一股真诚的执拗劲儿打动了这位香港籍老人。后来,马乐山老先生不仅把工作室搬到了学院,还在学院开设了手模课程,收了动漫专业30多名学生为徒。2013年,85岁的马乐山老先生还专门开设了公选课程,在全院范围内教授手模技艺。
对此,吴建新坦言,“吸收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教师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丰富阅历,必将潜移默化学生日渐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自办学以来,让青年学子练就过硬本领和锤炼高尚品格,办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吴建新的自觉追求。
正是因为对青年成长怀有如此的热忱,吴建新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贴心人。而他自己不仅担任了焊接班的班导师,亲自指导学生的学习就业,还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成长,被同学们称为“我们的吴老板”。
提起班导师,这亦是吴建新的一大创举,灵感源自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009年夏天,30多名焊接专业新生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学院报到。“一开始,很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他们认为焊接都是脏活累活,既辛苦又没有前途。”2009级焊接专业学生黄品伦说。
了解到学生的顾虑后,吴建新主动提出跟学生们谈一谈,要让大家真正爱上所学专业。“焊接工作繁重是传统观念。”在专业教育课上,他用自己供职科技局的经历和查阅资料得来的数据告诉大家,如今的焊接大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焊接工人是社会紧俏人才,工资收入体面,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事后,很多同学回忆说,“吴老板的这一课很平实,有理、有据,让我们终身难忘。”也正是这难忘的一课,让准备离开焊接专业的数名同学主动收回了转专业申请表,这也让吴建新对学生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找到学习方法,一有时间,吴建新就深入班级、宿舍与学生们谈学业、谈职业、谈人生。大三上学期,他甚至抽空走访了所有下企业实习的学生,指导择业定岗,给学生们增添了不少动力。焊接专业96%的学生考取了高级技能证书,黄品伦同学还没毕业就被本地一所大型游艺设备公司“抢聘”,试用期工资达3000多元。
基于此,吴建新决定开创一种新型的学生工作模式,集专业发展、人生规划与成人成才于一体,于是就有了班导师制。他本人则做了焊接班的班导师,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提出的班导师工作理念。
在他的亲身带动下,院领导、中层干部纷纷加入班导师工作队伍。李懋副书记、副院长班会上与学生谈“感恩”, 何锦波副院长所带班级学生打败广东众高校的“红客”、“黑客”,囊获省网络攻防大赛一、二等奖、何向民副院长为班级学风建设“出招”,陈健雄副院长多次下企业为学生联系实习就业……
为了确保班导师工作制的有效运行,吴建新提出,每学期都组织班级学生对“班导”工作情况进行座谈、评价,考量其实际工作态度、情况和效果。同时,“是否担任班导师工作”也已列入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条件之中。
采访时,记者发现,班导师还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缔结者。他们以导代管,亦友亦师,在学生需要倾诉时是知心人,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是加油站,在学生陷入迷茫时是航标灯……
“班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们导出专业热情,导出职场美好前景,导出青春飞扬人生”,吴建新如是说,言语间透着对学生们成人成才的热切期盼。而学子们也用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回报着“吴老板”的厚爱,创造了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突破98%的奇迹。从这里陆续走出的6000多名毕业生分散在当地各个岗位上,成为中山市经济转型建设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接地气”才能更硬气
在2013年7月落幕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参赛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等7支队伍共摘得6个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继2012年取得3个三等奖之后,再一次创下了历史。
对于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而言,能取得如此的佳绩堪称硬气。在吴建新看来,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第一的体现,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只有扎根于当地产业行业“接地气”,办学才真正有活力,品牌才更硬气。
而对于“接地气”,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做起,赋予学生们“闯市场”的资本,善于帮助企业“解难题”,最终凭实力拼出一片天地。
为了广接地气,他率领学校深深植根于中山市产业园区,实施“接地气”式的深耕细作,实现了“人气、企业气、产业气”的发展效应,使学院的育人环境日臻完善——想学习,有优质教学环境;想创业,有教育实践平台;想发展,有区域产业提供的广阔职业舞台。
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吴建新紧扣中山市创建创新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树立了“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理念,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在学院会议室里,吴建新向记者展示了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景规划——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工作;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指导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学工场管理制度等;建立了创业课程、创业园、创新创业工场、创业孵化基地等多形式、多层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活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充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学生主动创新、实践创业。
如此完善的创业创新体系已然为学院创业创新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0年,学院当选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单位,公选课——《创业实务》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学院成为国内首开创业管理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填补了国内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的空白。
记者采访时获悉,经过数年培育,该校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感”的“小老板”,而这种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做法,被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发展模式”。
吴建新告诉记者,高职生受欢迎,是因为他们“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以外,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职业心态和人生心态的建立。
在一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中,他这样对学生们说,“相对于文凭、知识或技能,企业招聘更看重的是员工做人的素质,虚心踏实、健康向上的态度能赢得更大的职场空间。要乐于从基层做起,以实力之优补口碑之缺,以经验之长补学历之短,就能在就业市场占据有利位置,赢得更充足的发展后劲”。
七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驻足回眸,一幅发展蓝图在他心目中已日渐清晰: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积极发展,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因此,对于明天,吴建新早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诚如他荣获“中华职教社第三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后坦露的那段心声,“职业教育是一份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职业,还有许许多多真知需要我们去探索。我愿意和我的团队不断努力,踏实种好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这片优质试验田。”
务实维新,敢为人先。在他的内心深处,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共圆中国梦,作为职教人必须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载《教育与职业》杂志2013年9月上旬刊【第25期】
编者按:
日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民建中山市委会主委吴建新凭借出色的管理才能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2013年9月上旬刊(第25期)封面人物。同时,该期杂志“人物·院长”栏目以《吴建新:务实维新敢为人先》为题,围绕学院在立足地方特色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探索与收获,用6400多字的篇幅讲述了吴建新院长的职教耕耘故事。文章分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板斧’舞出职教魅力”、“我们的‘吴老板’”、“接地气才能更硬气”四个部分,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全面展示了一位 “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和魅力。下面将《吴建新:务实维新 敢为人先》一文转载,供全体师生阅读学习。
【背景链接】
《教育与职业》杂志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发行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教育与职业》人物·院长栏目:
吴建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山市委会主委,广东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独立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2年10月10日,被授予中华职教社第三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吴建新:务实维新 敢为人先
文/李士伟 陈秋媚
在中国高校校长圈里,高职校长们“纵横”高教、职教两大领域,绝对是一群“有故事的人”。身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的故事有一个戏剧性的开始——2006年3月,时任中山市政协副主席的他赴筹建中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视察工作,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算是他对职业教育的首次“亲密接触”。不曾想,这竟成了他结缘职教的开始——随后,他被任命为这所新生的高职学院的院长,从此开始“懵懵懂懂”地办职教。
让人更感意外的是,吴建新从“懵懂”到“出彩”仅仅用了6年时间——2012年11月,作为非示范性院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12个建设成果案例入选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成为这场英雄会上最亮眼的“高职创意”。要知道,当他率领着白纸一张的学院摇摇摆摆上路之时,我国首批38所国家级示范校已然喷薄欲出。
对此,吴建新报之一笑,小试成功,大考还在后面……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初识吴建新,是2012年金秋在山东潍坊举办的高职建设成果展上。当时他正专注地向参观人员介绍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一丝院长的架子,像极了平易近人、热情淳朴的邻家大哥。
或许,正是因为骨子里透着的实诚劲儿,才让他当初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重担。
这是一副真正意义上的重担,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进展的如火如荼,但吴建新面对的学院却是零起步,一开始甚至连招生都要借别人的牌子,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然而,这位性情朴实的湖南汉子并没有退缩。面对如山的压力和周围闪烁的期盼眼神,他只说了八个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这正是吴建新的一贯作风——低调,务实。上任伊始,百业待举,他甚至来不及“表表态”,便率领几乎“赤膊上阵”的学院团队打响了办学攻坚战。
发展才是硬道理。深谙此道的吴建新凭借着之前在中山市科技局工作时积累的一些资源,不辞辛劳地带领办学团队下镇区、入企业、跑基层,深入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角色期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并以专业建设为发力支点和逻辑起点,初步构思出与中山市经济结构特色相匹配的专业发展结构布局。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南区的电梯、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市的特色产业依次在吴建新脑海里掠过,他下定决心,凡是中山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学院都尽量建成专业与之对接,如果是教育部专业目录里面没有的,那么就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在探索办学方向的同时,吴建新和他的团队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借助中山良好的产业经济环境,将校企合作做扎实,使人才培养真正与市场、与社会紧密对接。在他的直接策划与带动下,学院首届校企合作大会于2008年3月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并且一下子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前来“赴约”。
望着行业企业纷纷伸过来的橄榄枝,吴建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原来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为了进一步赢得这些“伙伴”们的心,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2009年,将原本就紧张的办学场地硬是挤出了近4000平米作为校企合作中心,免费提供给中山市30多家行业协会作为办公场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来校安家落户,吴建新成功地建立了一段校企“鱼水情深”的佳话,使学院发展尽享楼台之便,为强化特色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马不停蹄,陆续开创了科技特派员、政校企合作专干等合作办学模式,夯实了与市镇两级政府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了“政校企”联盟,使教产一体化深度开展成为可能。仅2011~2012年,学院就先后与古镇、南区、沙溪、小榄等镇区共建了产业学院。此举充分调动了镇区政府参与办学的热情,他们主动拿出场地、提供优质资源,与学院共同培养人才,从而将高职教育真正办到了生产腹地,扎根于产业园区。
2012年,由中国电梯协会主办、学院与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承办的“电梯行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论坛”,在全国电梯行业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协会入校、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
事实再次印证了吴建新的“高明”,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为学院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自此,他率领着学院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跨越发展的“职教梦”。
“三板斧”舞出高职魅力
中山市专业镇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占中山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伴随着中山专业镇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发展瓶颈随之浮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随着办学的逐步深入,吴建新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高职教育只有与地方经济捆绑发展才能闯出自己的名堂,必须抓住专业镇转型升级这一机遇,将学院的发展带入快车道。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着重突出办学特色,大力推行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构筑“一镇一品一专业”为主要结构的专业建设格局,建立以校企合作大会、政校企合作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政校企对话合作平台,号称支援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三板斧”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唱响。
“第一板斧”,吴建新瞄准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科技局工作的经验告诉他,科技虽说是第一生产力,但如果人才跟不上的话,所谓生产力只是空谈。为此,他决定以省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通过政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正是凭借如此超前的眼光,学院开启了广东省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先河,不仅在职教理念上实现了率先领跑,而且注重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探索,使特色逐渐孵出,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为发挥政府行政主导功能,为政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合作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学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把握度和前瞻性,吴建新定期召开由中山市政府、财政局、经贸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
通过深入对话协商,一个合作发展的大舞台逐渐成型:古镇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就业和研发等全面合作协议;人保局将广东省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资格授予学院,并确定由学院负责管理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发改局促成中山市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学院挂牌成立……将以往校企合作的“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彻底转化为“政校企三头甜”,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力、智力资源,帮助政府、企业谋划发展蓝图,实现了共赢发展。
第一板斧的成功给了吴建新极大的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的士气。欢欣鼓舞之际,他随之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说第一板斧打响了学院发展的“外围战”,那么这第二板斧何不打打“内涵战”?正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啊。
在他看来,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聚集地,也是教育与经济的衔接口。为此,在充分调研专业镇发展的规模、层次和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他发动全院力量,以专业镇经济为依托,设置了32个招生专业,灯具、电梯、服装、动漫、家具……成功构筑起“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格局,以使中山市每一个专业镇的产业链,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链,找到能满足一线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正是得益于吴建新的“第二板斧”,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诞生了全国首批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全国首个高职灯具专业、中山市首个社工专业等,不但填补了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空白,而且获得了学院在专业创办、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赢得了强大后劲。2010、2011年,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这两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先后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
为此,面对记者提出的何为第三板斧的问题,吴建新笑而不答。倒是陪同采访的学院宣传部姚晓波部长一番话点拨了记者,“头两板斧已经使出,第三板斧已然成燎原之势。”思忖片刻,记者豁然了,依托区域经济办学,提高政校企合作效益,使政府、企业成为学院跨越发展的加速器,亦使学院成为中山城市进步的动力源。这种以共赢发展为目标,合力助推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模式,不正是吴建新使出的“第三板斧”吗?
“我们的吴老板”
在中山职院,记者听到了一则校园里广为流传的“吴建新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了邀请80岁高龄的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来校开设工作室,他曾三次到南区沙涌老家去看望马乐山老先生,并与之促膝长谈——技艺的传承、家乡的发展……,最后硬是凭着一股真诚的执拗劲儿打动了这位香港籍老人。后来,马乐山老先生不仅把工作室搬到了学院,还在学院开设了手模课程,收了动漫专业30多名学生为徒。2013年,85岁的马乐山老先生还专门开设了公选课程,在全院范围内教授手模技艺。
对此,吴建新坦言,“吸收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教师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丰富阅历,必将潜移默化学生日渐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自办学以来,让青年学子练就过硬本领和锤炼高尚品格,办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吴建新的自觉追求。
正是因为对青年成长怀有如此的热忱,吴建新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贴心人。而他自己不仅担任了焊接班的班导师,亲自指导学生的学习就业,还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成长,被同学们称为“我们的吴老板”。
提起班导师,这亦是吴建新的一大创举,灵感源自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009年夏天,30多名焊接专业新生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学院报到。“一开始,很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他们认为焊接都是脏活累活,既辛苦又没有前途。”2009级焊接专业学生黄品伦说。
了解到学生的顾虑后,吴建新主动提出跟学生们谈一谈,要让大家真正爱上所学专业。“焊接工作繁重是传统观念。”在专业教育课上,他用自己供职科技局的经历和查阅资料得来的数据告诉大家,如今的焊接大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焊接工人是社会紧俏人才,工资收入体面,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事后,很多同学回忆说,“吴老板的这一课很平实,有理、有据,让我们终身难忘。”也正是这难忘的一课,让准备离开焊接专业的数名同学主动收回了转专业申请表,这也让吴建新对学生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找到学习方法,一有时间,吴建新就深入班级、宿舍与学生们谈学业、谈职业、谈人生。大三上学期,他甚至抽空走访了所有下企业实习的学生,指导择业定岗,给学生们增添了不少动力。焊接专业96%的学生考取了高级技能证书,黄品伦同学还没毕业就被本地一所大型游艺设备公司“抢聘”,试用期工资达3000多元。
基于此,吴建新决定开创一种新型的学生工作模式,集专业发展、人生规划与成人成才于一体,于是就有了班导师制。他本人则做了焊接班的班导师,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提出的班导师工作理念。
在他的亲身带动下,院领导、中层干部纷纷加入班导师工作队伍。李懋副书记、副院长班会上与学生谈“感恩”, 何锦波副院长所带班级学生打败广东众高校的“红客”、“黑客”,囊获省网络攻防大赛一、二等奖、何向民副院长为班级学风建设“出招”,陈健雄副院长多次下企业为学生联系实习就业……
为了确保班导师工作制的有效运行,吴建新提出,每学期都组织班级学生对“班导”工作情况进行座谈、评价,考量其实际工作态度、情况和效果。同时,“是否担任班导师工作”也已列入学院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条件之中。
采访时,记者发现,班导师还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缔结者。他们以导代管,亦友亦师,在学生需要倾诉时是知心人,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是加油站,在学生陷入迷茫时是航标灯……
“班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们导出专业热情,导出职场美好前景,导出青春飞扬人生”,吴建新如是说,言语间透着对学生们成人成才的热切期盼。而学子们也用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回报着“吴老板”的厚爱,创造了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突破98%的奇迹。从这里陆续走出的6000多名毕业生分散在当地各个岗位上,成为中山市经济转型建设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接地气”才能更硬气
在2013年7月落幕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参赛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等7支队伍共摘得6个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继2012年取得3个三等奖之后,再一次创下了历史。
对于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而言,能取得如此的佳绩堪称硬气。在吴建新看来,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第一的体现,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只有扎根于当地产业行业“接地气”,办学才真正有活力,品牌才更硬气。
而对于“接地气”,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做起,赋予学生们“闯市场”的资本,善于帮助企业“解难题”,最终凭实力拼出一片天地。
为了广接地气,他率领学校深深植根于中山市产业园区,实施“接地气”式的深耕细作,实现了“人气、企业气、产业气”的发展效应,使学院的育人环境日臻完善——想学习,有优质教学环境;想创业,有教育实践平台;想发展,有区域产业提供的广阔职业舞台。
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吴建新紧扣中山市创建创新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树立了“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理念,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在学院会议室里,吴建新向记者展示了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景规划——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工作;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指导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学工场管理制度等;建立了创业课程、创业园、创新创业工场、创业孵化基地等多形式、多层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活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充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学生主动创新、实践创业。
如此完善的创业创新体系已然为学院创业创新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0年,学院当选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单位,公选课——《创业实务》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学院成为国内首开创业管理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填补了国内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的空白。
记者采访时获悉,经过数年培育,该校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感”的“小老板”,而这种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做法,被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发展模式”。
吴建新告诉记者,高职生受欢迎,是因为他们“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以外,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职业心态和人生心态的建立。
在一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中,他这样对学生们说,“相对于文凭、知识或技能,企业招聘更看重的是员工做人的素质,虚心踏实、健康向上的态度能赢得更大的职场空间。要乐于从基层做起,以实力之优补口碑之缺,以经验之长补学历之短,就能在就业市场占据有利位置,赢得更充足的发展后劲”。
七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驻足回眸,一幅发展蓝图在他心目中已日渐清晰: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积极发展,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因此,对于明天,吴建新早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诚如他荣获“中华职教社第三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后坦露的那段心声,“职业教育是一份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职业,还有许许多多真知需要我们去探索。我愿意和我的团队不断努力,踏实种好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这片优质试验田。”
务实维新,敢为人先。在他的内心深处,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共圆中国梦,作为职教人必须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载《教育与职业》杂志2013年9月上旬刊【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