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全球巡演今日启动 开创广东文艺原创精品模式
《孙中山》演出人员在广州市交响乐团排练。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摄
“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广东省首部本土原创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于30日在珠海市华发中演大剧院奏响。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作为第一部以“孙中山”为主题的大型交响作品,曾被译成英文、日文,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作为广东解放思想的时代文化精神重要代表,孙中山是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广东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运用交响组歌形式全面诠释孙中山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全球巡演也随之启动,珠海站是巡演的首站。随后,还将在香港、吉隆坡、台北等地演出,也会到中山大学等高校巡演。
填补孙中山题材音乐作品空白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近年来,有关“孙中山”的作品数不胜数,种类繁多,为什么要去创作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它又有何独特之处?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孙中山家乡的中山市,以孙中山为核心、以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以辛亥百年为背景,策划部署了一系列活动,时任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丘树宏却发现,“孙中山”主题的文艺创作虽然琳琅满目,电影、戏剧、电视剧、纪录片,小说、诗歌、散文几乎都囊括了,但似乎还有什么遗憾,“音乐作品在当时各类‘孙中山’的题材中是缺位的。”丘树宏说。
“孙中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艺术创新,丘树宏一直这样认为。在构思中,他发现,既有孙中山主题的文艺作品多是“纵向”视角,要么从“点”的角度,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要么就是从“线”的角度体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而从“面”的角度,也就是“横向”视角来表现的,却是空白。
最终,丘树宏决定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并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分为《翠亨村》《敢为天下先》《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博爱》《天下为公》《中山路》《中山魂》和《世界潮流》9个篇章的交响组歌《孙中山》,音乐分别采用了古典、民俗、流行风格进行创作,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孙中山革命历程及其精神,更创造性地以“横向”的形式表现了孙中山一生中为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而思索、战斗不息的形象,以音乐的形式将孙中山先生重大思想和历史贡献声情并茂地呈现给观众。
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认为,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以交响乐的形式来表现孙中山是创举,它补充了孙中山思想、精神和文化弘扬在形式上的不足。以“交响组歌”的形式去诠释一位“伟人”,这相当不容易,“做得太‘正统’了容易空洞、呆板,做得太‘艺术’了则容易轻浮、难懂,而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却将这两块结合得很好,这也恰恰是不少评论者认为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2012年,在梅州举办的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词家们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政治题材作品很难写,长篇作品就更不好写了。但《孙中山》整场听下来,没有一首歌不好听,大家不会厌烦,这很难得。”
除了采用平实易懂的歌词和旋律优美的旋律,整部交响组歌作品的配器色彩则相当丰富。“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将作为交响音乐所能用的形式都用上了。”广东省音协主席、《孙中山》音乐总统筹刘长安说。它不仅融合了现代多媒体和交响音诗形式,更不乏岭南风韵。以讲述孙中山出生地的《翠亨村》这一篇章为例,就运用了中山咸水歌元素,通过岭南音乐大大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不管是歌词,还是曲子,《孙中山》做得很智慧、很巧妙、很成功,可以说,它在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也提供了一个范本。”广东省音协秘书长金旭庚说。作为孙中山的乡亲,“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莫华伦曾亲自参与了演出,在他看来,作品的歌词和曲子很质朴、真挚,恰好契合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和博爱文化,“确实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开创广东文艺原创精品模式
“广东的人文,其实是一个资源极为广博的富矿,仅仅几个人的努力,充其量只能挠挠它的皮毛,最多也只能动动它的表层而已。”在丘树宏看来,文艺创作虽然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但广东的人文富矿,仅有个人的力量是远远挖不够的,还必须动员艺术家们的集体抒写。
2011年,省委宣传部将大型组歌《孙中山》立项为重点项目,并专门成了“班子”,里面的人员是跨界的,并拨出专项资金组织刘长安、杜鸣、姚峰、姚晓强、桑雨等省内一流的作曲家进行谱曲。为了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演员也动用广东最优秀的音乐力量。本土著名歌唱家唐彪、崔峥嵘、吴哲铭、杨岩、刘颖、刘罡、常安演唱,包括了独唱、领唱、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生合唱、童声合唱等几乎所有演唱形式,而乐队演奏也是广东最优秀的广州交响乐团来承担。
在创作、排练过程中,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参与各方群策群力,彰显了广东文艺家们的集体智慧。该作品在星海音乐厅以及北京演出后,引起了听众的共鸣,社会反响强烈。该作品被认为是广东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文艺精品,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后广东抓文艺精品创作的又一标志性文化成果。
自2011年之后,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一次次走向国内外舞台,成为宣传孙中山文化、凝聚华人华侨、增进两岸关系的有效载体。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两次全场播出,让其成为亮相央视的广东省首部本土原创大型交响组歌作品;2013年1月,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可以说,它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宏伟蓝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从台本、文本、作曲、演唱到演奏全都是广东本土艺术家担纲,演出效果能被全世界接受,展示了广东艺术强大的原创力量。”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认为,5年前,《孙中山》集结了当时全广东最强的艺术团队,代表了当时广东本土原创的实力,“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依然具有代表意义。”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作出决定,全国要在2016年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再一次引起了各界关注。基于《孙中山》取得的艺术成绩和文化交流效果,国务院台办已决定将《孙中山》12月赴台演出列为2016年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此外,该作品还将作为香港地区今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首场大型文化活动,将于9月16日、17日在香港连演两场;11月,《孙中山》还将再次走进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省内也将有多场演出。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罗丽娟 赵威
实习生 黄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