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孙中山文化 > 正文

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从仁心医人到丹心救国

得风气之先的澳门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至今中山澳门两地仍交流频繁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0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冷启迪 孙俊军  

微你信截图_20190704101156.jpg

澳门孙中山市政纪念公园成为市民的好去处。

p2 (1).jpg

孙中山曾在镜湖医院行医。一尊孙中山的铜像立在医院内。

  6月的澳门正值桑拿天,孙中山先生市政纪念公园内荷花争艳,澳门一座孙中山纪念馆内,一场集合了粤澳两地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五人展”正在这里展出,来自中山的设计师张玉廉是受邀艺术家之一。“我来自中山,能在这里展出自己的艺术作品,也算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张玉廉如是表达心声。

  中山与澳门,山水相连。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澳门中西文化交融,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山。 孙中山便是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人物之一,在这里,他萌发了“慕西学之心”,并走向世界,从“医人”到“医国”,后来的澳门更成为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如今,澳门处处留下了孙中山的遗迹,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引领下,中山澳门的交流也更加密切。

  行医传博爱 濠江载伟绩

  在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不远处,就是孙中山当年在澳门初崭头角的地方——镜湖医院。走进医院大门,一座孙中山铜像醒目地矗立在前,彰显着这座略带岁月痕迹的百年医院,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

  1892年,以优异成绩自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的孙中山,被澳门镜湖医院聘为西医科主任,成为这所中医院第一位受聘的西医。由于他看病诊费一律随意而付,加上擅长外科手术和治疗肺病,行医不满三月就声名鹊起。其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为革命活动初期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间,为解决镜湖医院没有西药的问题,他开创性地想出“自愿赠医”“药局赠药”的办法,向镜湖医院借款白银1400两,在澳门草堆街80号开设“中西药局”。凭借着质优价廉的药品,孙中山在澳门再次声名大噪。尽管后来因为葡萄牙医生的妒忌和排斥,孙中山被迫结束了澳门的行医生涯,出走广州。但他一手创办的中西药局仍维持营业多年,并成为革命党人在澳门活动的重要据点。

  在镜湖历史纪念馆内,镜湖慈善会秘书处主任王敏介绍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维新改良派开明人士,获得了众多华商名绅、土生葡人精英和家族的支持。这段经历,对他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推动了他由“医人”向“医国”的重要转变。

  1986年,一尊由澳门民间捐款铸造的孙中山铜像竖立在澳门镜湖医院的正门内,院内专门修建的孙中山纪念室是仿北京天坛建筑模样,古色古香,逢周六免费向游人开放,内里陈列着各种史料供人们凭吊。

  而实际上,除了镜湖医院,如今,澳门人仍以各种的方式表达对孙中山的崇敬。澳门半岛虽不到八平方公里,却设立了三座孙中山全身铜像。1996年,一条新建的宽阔的孙逸仙大马路,从海边纵贯澳门凼仔岛。

  一衣带水中山澳门情同兄弟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对于血脉相连的澳门和中山来说,两地交流历史由来已久,互动频繁。由孙中山先生的胞兄孙眉斥资兴建,原为孙中山与其家人之寓所,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纪念馆,是为澳门人和各地游客了解孙中山与澳门历史的场所,大部分房间保持原有布置,展品有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所用的物品、在广州起义时之家具、孙中山的真迹和生前照片。

  而在纪念馆内,粤澳两地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五人展”正在展出,受邀参展的中山籍设计师张玉廉介绍说,此次展览汇集了摄影、绘画、设计、电影等多方面的艺术家,反映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思考与实践,“因为背景及创作轨迹各异,‘不同’成为大家最大的共同点,我们都非常享受这种交流的过程。而实际上中山与澳门的艺术交流非常频繁,澳门的艺术家们经常来到中山办展,而能在纪念馆里办展示我的作品,也是我的荣幸。”

  近年来,与孙中山家乡一衣带水的澳门,在挖掘孙中山文化方面与中山互动频繁,澳门中山青年商会与孙中山研究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携手弘扬孙中山文化,包括发行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题材的粤澳历史文化教材系列丛书,举办2019中山短视频大赛暨新媒体文化年展等活动。就在采访组来到澳门的当天,香山粤剧团也受邀在澳门艺术中心进行粤剧的交流演出。而该团的团长邓志驹也表示,中山与澳门的粤剧交流十分频繁,几乎每年他们都会来到澳门进行交流。

  在孙中山纪念公园里,中山籍澳门乡亲雪姨介绍说,她十四岁从石岐来到澳门,彼时遍地葡萄牙人,但看到有孙中山的名字就会觉得特别亲切。三十多年来,两地交往频繁,不分彼此,众多中山籍的澳门人经常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对今日的家乡面貌都十分了解。“澳门是我们的家,中山也是我们家,爱国爱乡之情不会改变。”